警方利用「簡訊實聯制」鎖定嫌犯行蹤,防疫效果與國家刑罰權何者優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傳染病流行疫情嚴重期間司法程序特別條例》可以發現:防疫優先,刑事案件可以處理暫緩。畢竟如果防疫無法成功,國家刑罰權也難以實現,而在確立利害衝突時的優先順序後,就可以據此來部署必要的防疫措施,並解決其法律問題。
文:蔡志宏(台灣士林地方法院法官兼庭長)、黃勝雄(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暨執行長)
政府在疫情升級後推出「簡訊實聯制」,承諾傳送電信公司之簡訊資料僅供防疫目的使用,不料,日前傳出警方利用實聯制資料鎖定嫌犯行蹤。
事後刑事警察局說明係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合法向電信公司取得;亦有檢察官表示,行政機關片面宣布簡訊實聯制所獲內容僅供防疫使用,其法律效力並沒有高於《刑事訴訟法》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係屬無效承諾,不應該影響司法調查單位合法取得證據的證據能力。
問題是,如果警方調取簡訊實聯制內容作為犯罪偵查使用,既屬合法又有證據能力,勢必導致擔心洩漏自己行蹤而遭偵查鎖定的民眾不願再如實配合簡訊實聯制,而改以紙本提供不實個資訊息以應對。如此一來,倘若未來真有必要進行相關人員匡列隔離時,必然遭遇困難。
防疫效果和國家刑罰權,哪個比較優先?
簡訊實聯制內容作為犯罪偵查使用的爭議,其實是防疫與國家刑罰權的衝突問題,兩者間的輕重取捨,其實從最近三讀通過的《傳染病流行疫情嚴重期間司法程序特別條例》可以得到解答:防疫優先,刑事案件可以處理暫緩。也因此,檢察官的刑事偵查於必要時可以停止(該條例第7條第4項參照)。
這樣的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如果防疫無法成功,直接威脅的是人命問題,同時國家刑罰權也難以好好地調查實現,百業更是隨之蕭條,影響所及鉅大,其間利害取捨,十分明顯。
確立了防疫與國家刑罰權利害衝突時的優先順序後,就可以據此來部署必要的防疫措施,並解決其法律問題。
針對簡訊實聯制缺乏高於《刑事訴訟法》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法律效力問題,中央主管機關應該先考慮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七條賦予的實施防疫措施權責,頒佈相關的簡訊實聯制命令,使其命令效力,以特別法授權命令之地位,優先於普通法適用,並在此命令中就簡訊實聯制非屬個人通訊監察範圍、所獲內容不得挪作他用等事項,為原則性規定。
可以的話,最好進一步規定電信業者應將實聯制通訊資料庫,自始就與其他通訊資料庫分離,甚至在傳遞上採取不同路徑,使警方在技術上根本無從也不可能調取使用,如此才能徹底保護個資、有效防疫。

除了傳染病防治法,還需要另一部「特別法」
當然,《傳染病防治法》第七條授權範圍過大、授權明確性欠缺之問題,早已遭各界詬病多時。因此,上述發布防疫命令之方式,僅能供一時緊急必要之用,同時也必須接受法官事後在個案中檢驗其命令合法性。
終極解決之道,中央主管機關還是應該定期彙整檢視防疫措施與其他法令之衝突,制定真正的特別法,來明確排除其他法令之適用。相信合情合理的特別法,必能獲得立法機關的民意支持,藉此貫徹防疫,並兼顧法治。反之,如果將防疫措施所擬成的特別法草案無法通過立法院審議,即顯示其間的價值取捨,未獲民意支持,中央主管機關就應該盡速改弦更張,以彰顯依法防疫。
總之,保護個資,才能有效防疫。防疫與法治不是不能同時實現,是否兼顧,端視態度與決心而已。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6-27 一樣都是在米飯上鋪滿魚料,「散壽司」與「海鮮丼」到底有什麼差別?
- 2021-06-26 本土新增78例、死亡13例,指揮中心宣布5大措施應戰屏東Delta變異株
- 2021-06-26 警方利用「簡訊實聯制」鎖定嫌犯行蹤,防疫效果與國家刑罰權何者優先?
- 2021-06-26 調酒業是「賣酒」還是「賣服務」:疫情與法規夾擊,內用外帶都違法?
- 2021-06-25 新增76例本土個案、5例死亡,因應Delta變異株入境,指揮中心加強入境檢疫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