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1+1+1》作者藍聖傑:「成為父母」不是內建的,而是經歷了血淋淋的混亂過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我會想,我們對家庭的想像是從何而來的?」藍聖傑創作時浮現這個念頭。《1+1+1》最後,一切復歸原狀又有所不同。成長是偷天換日,讓我們變成不同的樣子,就像家的樣態在藍聖傑身上歷經各種變化,從原生家庭到婚後的小家庭,再到離婚後的單親生活。
文:翟翱|攝影:賴智揚
「小時候看《哆啦A夢》大雄穿越未來,我想像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如果以前的我搭時光機到現在,大概會覺得,欸怎麼是這樣?」正式成為單親爸爸已經兩年多,將出版圖文新作《1+1+1》,剛忙著用酒精為我們消毒的藍聖傑說道。
疫病之年,當個單親父親不容易。下午時分,我們趁藍聖傑兒子上學不在家,同攝影師到他住家兼工作室採訪。一進門,藍聖傑為我們消毒,從雙手到鞋子,連門把都不放過。我暗想,我們離開後,他是否會再消毒一遍。
有了小孩改變了一切
為人父,真會改變一個人嗎?現年38歲的藍聖傑六點半起床,弄完6歲兒的早餐,幫他打理書包,便叫他起床,不過藍聖傑都用搔癢遊戲的方式,「因為不想讓兒子一早就被人吼。」七點半送兒子到幼稚園後,便隨意買個三明治當早餐,吃完就開始畫畫。畫到中午休息,下午再繼續畫到五點多,然後接兒子放學。成為單親父親,改變了藍聖傑的生活與他的作品,「以前我從沒想過我變成親子插畫家。」
「現在我還有強迫症,到處清潔就怕細菌。兒子生病,帶他到診所看病,要他乖乖坐在我腿上,擔心他東摸西摸,把細菌摸上身。」所以藍聖傑畫了一幅他跟兒子木然坐在診所裡的畫:他抬頭望天花板,兒子眼巴巴盯著旁邊看故事書的小孩。
連載兩年多的圖文專欄「單親爸爸週記」,多是抒發這樣的心情——如父如子,又各懷所思,爸爸為兒子擔心,兒子為無聊發愁。藍聖傑說,或許這正是他畫與兒子互動引人共鳴之處——「實在的生活感。」大寫的父(母)愛與辛勞,天天都被歌頌,卻很少有人描繪親子相處的邊角:小而勞形,卻能搔到其他為人父母者的心窩。
例如踩到兒子忘記收的樂高,或是慶幸他學會用電動牙刷之餘,同時感慨「以後他不會需要我幫他了」。藍聖傑說,牽手也是,「看到路上青少年,總讓我想兒子的手還能牽多久?會不會再過幾歲,他就不喜歡跟我牽手了。」
藍聖傑畫「單親爸爸週記」,很多時候偌大場景裡只有他們父子倆,而他不止一次提到現在最害怕自己生病倒下,兒子無人照顧。我想起戈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長路》。末日之後,一對父子在文明廢墟間踽踽向前。世界是灰敗的,父親仍告訴兒子未來值得期待。

還在煩惱爸爸怎麼當
世界失了顏色,藍聖傑還有畫筆。2002年,他從景文技術學院視傳系畢業,曾短暫在動畫公司工作,辭職後靠接案維生,一度無以為繼,跑到澎湖當民宿司機。之後他就讀師大美術所,沉潛再出發。以前他喜歡畫異色獵奇,兒子出生後,開始用畫記錄育兒點滴。2018年,藍聖傑成為鏡文學職人經紀作者,在鏡週刊連載「單親爸爸週記」圖文。
大家都說為父(母)則強,藍聖傑用圖畫告訴讀者,「成為父母」不是內建的,而是經歷混亂,「過程很血淋淋。」很多讀者覺得藍聖傑是好爸爸,其實他一路走來戰戰兢兢,直到現在還是常常懷疑自己「夠格」嗎?
怎樣算夠格?藍聖傑心中有所謂的模範父親嗎?「我看YouTube上有的爸爸帶小孩上山下海,都覺得自己好不足。有人會唸我怎麼都不帶兒子出去,我內心也覺得好像應該帶他上山露營,體驗大自然,可是我又很怕鬼。」此時,已為人父的藍聖傑彷彿退回成學生,還在抄寫成為好爸爸的答案。可是好爸爸究竟要怎麼當?因為從來不會有人告訴一個男孩,以後你可能會成一名單親父親。
甚且,小時候看動漫,是無形的價值觀規訓,讓我們長成某種面孔,服膺他處的信仰,然而動漫裡總是「缺席的爸爸」讓藍聖傑初為人父時不知所措,「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會有老婆、房子組成的家庭,結果現在這兩個都沒有。」藍聖傑不無自嘲的說。
「(離婚後)一開始很怕,我常常聽幼教相關的東西,讓自己更快速像個爸爸。例如小孩跌倒,以前我會覺得我已經很累了,小孩怎麼還這麼不小心,後來才知道要趕快去了解小孩的心情,幫助他理解當下的心理反應,例如他會不會覺得很丟臉?會不會痛?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然而然的反應,對小孩而言都是嶄新的,大人要幫助他們辨認。」
本來就常常想太多的藍聖傑,有了小孩後更是三省吾身,「有時我會想,小孩回家做什麼都要跟我報告,這是小孩本該有的樣子嗎?小孩是不是也需要自由意志?我常常擔心自己沒站在他的立場去思考。」與小孩換位思考,促成「單親爸爸週記」源源不絕的點子。
當了父親才理解父親
藍聖傑在台中長大,原生家庭很傳統,爸媽都是公務人員,還有一個弟弟。他的爸爸是台灣常見的嚴父形象,「以前我爸對我很嚴厲,三天兩頭被打,直到當了爸爸,我才能同理我爸的『堅毅』,無論是對小孩,還是看待自己的工作。」
藍聖傑爸爸以前任職農會,退休後鑽研茶葉,在業內頗具名氣。或許是父親的職人精神,曾問他:「名聲跟金錢,哪個比較重要?」當時藍聖傑回答「名聲」,父親說:「我跟你一樣。」因此,從學畫到成為插畫家,父親都支持他選擇這個在一般人眼中較崎嶇的道路。
「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裡頭『保持存在感』。」藍聖傑說這是他父親給他的啟示。同樣扮演父親角色,藍聖傑與他的爸爸如此不同,我故意問他,會不會覺得自己更稱職?藍聖傑急忙道,「我一直在想爸爸要怎樣當,我也不能當嚴父,因為凶完兒子,兒子也只能找我討抱。」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