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八大行業為何難以獲得紓困補貼?

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八大行業為何難以獲得紓困補貼?
僅為示意圖|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有商業服務紓困金,但是由社會安全網以外的人所組成的特種/八大行業,在這波疫情補助下可能又成了「漏網之魚」。為什麼?

文:Purple Ning

八大行業因為疫情被迫停業,直觀上來看或許能夠藉由降低群聚風險而達到防疫效果。但若從八大行業工作模式的特殊性來看,這樣的防疫手法是否會造成從業者的基本權利受到損害,又或者在看不到的暗處更容易產生防疫漏洞呢?

何謂八大行業?

根據《臺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自治條例》規定,臺北市的特種行業中,舞廳、酒家、酒吧、特種咖啡茶室是提供陪侍服務的營業場所,且須經主管機關許可才能營業。但這些只是形式上的定義,真正構成問題的地方潛藏在行政框架背後。

特種行業的從業者經常是處在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像是由於學歷不高、家庭破碎、貧窮、精神疾病等因素,無法順利融入社會。而且這些行業經常遊走法律邊緣,為避免違反規定遭罰,或是避免經營得太招搖而牽扯上黑道或金錢糾葛,經常有許多私下經營的店面,成為了不被保障的黑數。而這波疫情就如一面鏡子,讓平常在社會保障以外遭受遺忘的角落一一顯現。

紓困金幫不了他們嗎?

今年(2021)疫情再起,讓政府一改去年只對八大行業下限制的做法,對各大服務業統一發下營業限制。為了維持受限制業者的生存權,6月時繼而推出了商業服務紓困金,針對特定服務業者提出紓困方案。那麼,特種行業的人們是否有一線生機了呢?

首先,此次紓困方案的申請資格為有稅籍登記的內需型服務企業,如此一來,許多未正常登記、卻仍受影響的業者便失去了獲得補助的機會。雖然他們在營業時沒有依循法律程序,在法律上失去了正當性,但是造成這樣模糊的商家存在的原因,以及造成他們不得不如此冒險營業的苦衷,是疫情之前政府就應該留意之處。

再來,由八大行業的組成族群來看,因為其就業門檻較低,常吸引許多在生活上走投無路或是教育程度低的人投入。也就是說,從業者大多資訊接收管道受限、資訊接收程度不高。有些年紀較長的從業者更因為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一輩子待在同一個環境,年輕時沒有更多學習機會,年長後也少有機會了解新穎的電子設備,不管是正式文件處理,或是此次紓困方案推出的線上申請,他們都不一定可以獨立完成程序,為自己爭取權利。

最後,由遭停業的時間來看,八大行業是所有服務業中受疫情影響最為深遠的行業之一。該行業在2020年4月就曾被停業,一個半月後開放有條件復業,直到2021年5月再度被停業,受影響程度比其他服務業來得明顯且久遠。而在此次紓困方案中,卻要與廣大服務業共同爭取,又有上述的資格和能力問題,於是不少特種行業幾乎難以獲得紓困。

特殊性被過度負面強調

關於特種行業紓困方案,「臺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建議:申請資格的工作證明可以由在職證明、從業對話紀錄或照片來佐證。此舉顯示出八大行業相較於其他服務業的特殊性:因為其容易地下化,加上買賣方之間的互動程度高,讓對話紀錄和照片這樣非官方的資料也可以加以佐證。

同時,這也顯示政府對於特種行業保障的不足。因為特種行業中有許多沒有正式官方證明的勞動黑數,因此必須由非官方的私人資料加以證明,才能讓行政外的弱勢族群有重新走進社會安全網的機會。

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進行更多保障與政策調整。一方面協助相關從業者的基本生計,保護其疫情影響下的生存權,照顧到更多受停業威脅的從業者外。另一方面,也不要把那些被迫投入該行業的人們全數視為「防疫漏洞」,而是需要更多關照的弱勢族群。

2020年4月導致全國八大行業停業的公關確診案例曝光後,就有相關從業者被房東趕走,就因為他也是公關。還有今年茶室有多名確診案例,在網路上引起一陣撻伐風潮,許多人製作迷因或留下惡意言論,針對陪伴服務中的親密互動性質加以嘲諷。

同樣是人與人接觸頻繁的服務業,八大行業卻成了千夫所指,這是否是一種對於陪伴服務的歧視和不尊重?2020年,因為一名公關確診便特別針對八大行業作出限制,是否有失公平,並且負面地強調了陪伴服務的特殊性?

八大行業的確有其特殊性,但政府要做的,應該是照顧這些特殊性下衍生的困難,像是這些行業因為高度地下化,可能產生防疫漏洞;或是考量到弱勢族群在自我權利保障上有其困境。而不是單純因為其服務有較為明顯的近距離交流,就全面禁止且不提供完整配套,讓從業者陷入更多困境,例如維生困難和輿論壓力。

比起疫情爆發後才嚴加禁止,政府應該對特殊行業和其中的弱勢族群提供更多保障與重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