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八大行業為何難以獲得紓困補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有商業服務紓困金,但是由社會安全網以外的人所組成的特種/八大行業,在這波疫情補助下可能又成了「漏網之魚」。為什麼?
文:Purple Ning
八大行業因為疫情被迫停業,直觀上來看或許能夠藉由降低群聚風險而達到防疫效果。但若從八大行業工作模式的特殊性來看,這樣的防疫手法是否會造成從業者的基本權利受到損害,又或者在看不到的暗處更容易產生防疫漏洞呢?
何謂八大行業?
根據《臺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管理自治條例》規定,臺北市的特種行業中,舞廳、酒家、酒吧、特種咖啡茶室是提供陪侍服務的營業場所,且須經主管機關許可才能營業。但這些只是形式上的定義,真正構成問題的地方潛藏在行政框架背後。
特種行業的從業者經常是處在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像是由於學歷不高、家庭破碎、貧窮、精神疾病等因素,無法順利融入社會。而且這些行業經常遊走法律邊緣,為避免違反規定遭罰,或是避免經營得太招搖而牽扯上黑道或金錢糾葛,經常有許多私下經營的店面,成為了不被保障的黑數。而這波疫情就如一面鏡子,讓平常在社會保障以外遭受遺忘的角落一一顯現。
紓困金幫不了他們嗎?
今年(2021)疫情再起,讓政府一改去年只對八大行業下限制的做法,對各大服務業統一發下營業限制。為了維持受限制業者的生存權,6月時繼而推出了商業服務紓困金,針對特定服務業者提出紓困方案。那麼,特種行業的人們是否有一線生機了呢?
首先,此次紓困方案的申請資格為有稅籍登記的內需型服務企業,如此一來,許多未正常登記、卻仍受影響的業者便失去了獲得補助的機會。雖然他們在營業時沒有依循法律程序,在法律上失去了正當性,但是造成這樣模糊的商家存在的原因,以及造成他們不得不如此冒險營業的苦衷,是疫情之前政府就應該留意之處。
再來,由八大行業的組成族群來看,因為其就業門檻較低,常吸引許多在生活上走投無路或是教育程度低的人投入。也就是說,從業者大多資訊接收管道受限、資訊接收程度不高。有些年紀較長的從業者更因為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一輩子待在同一個環境,年輕時沒有更多學習機會,年長後也少有機會了解新穎的電子設備,不管是正式文件處理,或是此次紓困方案推出的線上申請,他們都不一定可以獨立完成程序,為自己爭取權利。
最後,由遭停業的時間來看,八大行業是所有服務業中受疫情影響最為深遠的行業之一。該行業在2020年4月就曾被停業,一個半月後開放有條件復業,直到2021年5月再度被停業,受影響程度比其他服務業來得明顯且久遠。而在此次紓困方案中,卻要與廣大服務業共同爭取,又有上述的資格和能力問題,於是不少特種行業幾乎難以獲得紓困。
特殊性被過度負面強調
關於特種行業紓困方案,「臺北市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建議:申請資格的工作證明可以由在職證明、從業對話紀錄或照片來佐證。此舉顯示出八大行業相較於其他服務業的特殊性:因為其容易地下化,加上買賣方之間的互動程度高,讓對話紀錄和照片這樣非官方的資料也可以加以佐證。
同時,這也顯示政府對於特種行業保障的不足。因為特種行業中有許多沒有正式官方證明的勞動黑數,因此必須由非官方的私人資料加以證明,才能讓行政外的弱勢族群有重新走進社會安全網的機會。
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進行更多保障與政策調整。一方面協助相關從業者的基本生計,保護其疫情影響下的生存權,照顧到更多受停業威脅的從業者外。另一方面,也不要把那些被迫投入該行業的人們全數視為「防疫漏洞」,而是需要更多關照的弱勢族群。
2020年4月導致全國八大行業停業的公關確診案例曝光後,就有相關從業者被房東趕走,就因為他也是公關。還有今年茶室有多名確診案例,在網路上引起一陣撻伐風潮,許多人製作迷因或留下惡意言論,針對陪伴服務中的親密互動性質加以嘲諷。
同樣是人與人接觸頻繁的服務業,八大行業卻成了千夫所指,這是否是一種對於陪伴服務的歧視和不尊重?2020年,因為一名公關確診便特別針對八大行業作出限制,是否有失公平,並且負面地強調了陪伴服務的特殊性?
八大行業的確有其特殊性,但政府要做的,應該是照顧這些特殊性下衍生的困難,像是這些行業因為高度地下化,可能產生防疫漏洞;或是考量到弱勢族群在自我權利保障上有其困境。而不是單純因為其服務有較為明顯的近距離交流,就全面禁止且不提供完整配套,讓從業者陷入更多困境,例如維生困難和輿論壓力。
比起疫情爆發後才嚴加禁止,政府應該對特殊行業和其中的弱勢族群提供更多保障與重視。
延伸閱讀
- 「紓困4.0」未解難題:排富不是真的富、中低收資格與紓困金,你掉的是哪一個?
- 「壞女人又是壞公民」的指責,加劇了茶室小姐等邊緣女性的噤聲與困境
- 《女性貧困》:在父母不知道的世界裡,缺乏警戒心的年輕女孩走上賣身之路
- 從公娼、愛滋到新冠肺炎,社會對八大行業開槍並非史上首次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6-30 無止盡的封城讓自殺率攀升,政府無能抗疫讓馬來西亞人民發起⎡白旗運動⎦自救
- 2021-06-30 文化部擔任100%保人推動「藝文團體紓困貸款專案」, 最高額度新臺幣600萬元
- 2021-06-30 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八大行業為何難以獲得紓困補貼?
- 2021-06-30 本土新增55例、死亡5例,批發市場防疫再強化,1人確診全市場降載75%
- 2021-06-30 牛津研究AZ、輝瑞疫苗混打可產生較佳免疫反應,專家建議台灣可AZ、莫德納混打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