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

文:安潔拉.雅赫拉(Angela Ahola)

難以控制的焦慮

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絕大部分時間中,一直定居在出生地的。我們繼承雙親的事業,最主要互動、交流的對象是從事大致相同工作的人。假如我們的家族擁有一座磨坊,它就是我們的工作場所。如果我們的雙親是裁縫師,我們多半也會從事這個行業。這一切導致個人極少擁有獨自發揮的空間。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物是既定的。

但是,某些變化出現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今日的我們在生活中享有極大的個人自由。這帶給我們眾多的選項,以及選擇的權利。而我們的雙親可能終其一生不需思考這些問題。

這麼說來,我們或許可以論定:有史以來,我們第一次真正能夠親手掌握自己的快樂。不是嗎?

耐心袋

我們不斷地被餵食各種外來的資訊。我們難以謝絕這一點,原因在於,吸收新資訊屬於我們根深蒂固的動機之一。據信,有兩個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抉擇:其中之一是無趣感,另外一個因素則是焦慮感。

請設想下列的情景:我們身處一個所謂的資訊點上,而它開始讓我們感到無趣,導致我們開始想要往下一個資訊點移動。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地推進,當然了,這蘊含著許多缺點。其中之一是,這將會導致更多的資訊蒐集,且將構成某種「多重任務處理」的行為,我們不斷從某一個定點跳到另一個定點。

影響我們選擇停在某一個資訊點或追尋新資訊點的,又是哪些因素呢?最常見的因素是無趣感與焦慮感。然而,我們預期駐留在目前定點的優勢,也會有所影響。同樣的現象讓我們在某個無意識的狀態下認知到,要用更有效、持久的方式來去得重要的資訊,會需要折衷與取捨。

我們眼前的問題是,無趣感推進的速度越來越快。一項探討大學生在不同電子產品(例如手機或電腦)螢幕之間變換頻率的研究顯示,他們花在同一個螢幕上的平均時間是六十五秒鐘。更令人感到驚異的是,變換螢幕動作的總次數當中,多達一半在十九秒鐘以後就發生了。

我媽媽經常談到耐心袋,她特別和我的子女提及這個概念,我覺得這個詞非常有意思。她最大的嗜好是針織、以鉤針編織物品,以及十字形刺繡。我的子女傳承了她對手工藝的興趣。大女兒特別喜歡長時間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用十字形刺繡編織出美麗的紡織品;小女兒今年十歲,就連她也已經有耐心靜坐一段時間,製作手工藝術品。

假如我們將這些情形一分鐘內變換螢幕五次的情形對照,你就會感覺到,這只「耐心袋」裡面的容量,已經所剩無幾。

期待的感覺

多巴胺是一種能讓我們突然感到狂喜(例如,我們在達成某個目標、獲得獎勵時所感到的喜悅)的物質。其中一個例子是參加賽跑、跑完全程,終於見到終點線時。當你感覺「我辦到了!」的時候,你會體驗到多巴胺的分泌。想像一隻黑猩猩看到一粒果實,距離也夠近,足以將它從樹枝上摘下,這時,牠體內分泌的正是多巴胺。多巴胺會支持我們,直到我們達成目標、摘取果實或越過終點線。

然而,一九三○年代的一群學者發現:假如一群老鼠必須觸壓一只手杆才能得到食物,唯有當牠們偶爾(也就是說,並非牠們每一次觸壓都能得到報酬)會得到食物時,牠們才會更頻繁地觸壓手杆。假如獲得食物的比例佔觸壓手杆總次數的百分之三十到七十之間,牠們的表現會最為急切。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類。假如獎勵不巧又高於牠們的期望值,多巴胺的分泌將會更加旺盛。

假設以下兩種不同的情節:在第一種情節中,你每次做出某個動作(例如,按下某個按鈕),都會獲得獎勵。在第二種情節中,你仍做出該做的動作,但你不一定會得到獎勵。獎勵會三不五時、不規律地發放。對你來說,最有趣也最刺激的將會是第二種選項:不規律的獎勵。

換句話說,對新經驗的期待將會誘發多巴胺的分泌——那些並非百分之百確定、只能得出「也許」的事物——對我們而言,這是難以抗拒的情境。這也正是為什麼你一開始咀嚼飯後甜品時會感到無比美味,但之後就變得有點像例行公事的原因。學界將這種現象稱為「習慣化」(Habituation)。

據信,多巴胺最重要的功能是保持我們的鬥志。當結果並非百分之百確定時,這的確是我們所需要的。當我們做出有助於物種存續的行為時,我們會獲得獎勵:發生性行為、進食、繼續保持活動。當我們做這些事情時,我們正在增加人類物種存續的機會。當多巴胺分泌、刺激神經細胞內的受體時,我們會感到很享受。我們會想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體驗這種感覺。就連當我們解決一道困難的習題時,多巴胺也會分泌,作為我們的獎勵。

不幸的是,這也是有其缺點的。這種獎勵機制也可能誘發長期而言對我們有害的享受。我現在所指涉的,是酒精、尼古丁和其他導致成癮的物質。這些物質也會誘發多巴胺的大量分泌,好賭成性與愛吃富含油脂與糖分的食物,也是出於相同的道理。這並不怎麼健康,但仍會誘發多巴胺的分泌。

愛情也與多巴胺有關聯性。戀愛與其他類型的愛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多巴胺。當一段新的戀愛關係開展時,獲得的獎勵會相當廣泛;隨著時間不斷地流逝,那種剛戀愛的新鮮感將逐漸褪色,然後在某個特定的節點上會突然感覺到:這段關係生變了。通常,多巴胺也就是在那個時間點上消失的。因為你已經獲得愛情、衝過終點線,此時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期待的了。我們只有在「邁向」目標時,才能夠體驗到多巴胺。當我們已經站在標的物上時,是無法體驗到它的。

拋開手機,卻更加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