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

在數項研究中,學者針對三個不同的手機使用者群體(輕度、中度與重度使用者)進行互比。他們想要瞭解,這些用戶何時會感受到焦慮。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量測用戶在持有手機,以及並未持有手機時的焦慮程度。研究人員讓一百六十六名大學生進入一個演講廳。其中,半數的學生被要求關閉手機,將其放置在椅子下方(和其他所有私人物品擺在一起)。之後,他們得到的指示是「安靜坐著,什麼事情都別做」。另外一半的學生得到相同的指示,但差別在於,他們必須將已關機的手機交給主持實驗的研究人員保管。隨後,參與研究的受測者將自行評估焦慮程度。

這時,問題出現了,真的能判讀出這兩組人之間焦慮度的差異嗎?研究人員預測,必須交出手機的學生,焦慮程度會高於獲准將手機擺放在椅子下方的學生。研究結果卻顯示,實情並非如此——兩組人的焦慮程度相當。更有趣的現象是,使用手機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伴隨科技發展一路成長、較為年輕的人士)才過了十分鐘,就因為不得使用手機而感到更加焦慮。在接下來的一小時當中,他們的焦慮感持續增加,使用手機程度較低的群體,焦慮程度並沒有改變。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受測者被連結到能夠測量心跳頻率與血壓的儀器上。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手機,但手機的鈴聲處於開啟狀態。在實驗的某個時間點上,研究人員使手機響起,但不讓受測者有接聽電話的機會。在錯過這通來電以後,受測者的心頻、血壓,以及由自己評估的焦慮程度都增加了。這沒什麼好驚訝的。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參與實驗的受測者被分配到的任務是「安靜地坐著、不做任何事情」。隨後,研究團隊在實驗中加入一個有趣的花招。他們將受測者連結到一部能夠施予電擊(強度介於被針扎到與中等程度的牙痛之間)的儀器上。就在實驗主持者離開房間以前,所有參與者均被告知,他們可以自行決定,何時要給自己電擊一下。這項研究中,三分之二的男性參與者及四分之一的女性參與者至少給自己一次電擊。在真正嘗試以前,所有人都接受過電擊測試,因此,這個結果並不僅與好奇心有關。隨後,參與者藉由填寫問卷的方式說明,他們並不覺得電擊有多麼舒服,但與其孤獨地坐著、胡思亂想,他們仍選擇了電擊。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這個「某件事」恰巧是負面的。

無論參與者的年齡大小,只要使用手機的程度越深,無法持有手機時的焦慮程度就會越嚴重。我們蒐集資訊的動機,是極為強烈的。當有人阻止我們通往下一個「資訊點」的時候,這會引起焦慮感,甚至幾近於強迫症。我們實在很難「坐著不動、無所事事」。而手機被使用的原因,常在於它能讓我們從情緒中轉移注意力。

我們當然可以捫心自問:為何孓然一身、和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緒相處是如此的不自在,以致於有些人寧可給自己電擊?原因在於,我們當中許多人的內心,未經過處理的情緒恐怕是相當多的。我們通常只是強行壓抑這些情緒,但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它們就越難以處理。這麼一來,掏出手機、讓自己麻痺,反而還比較容易一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潮浪文化出版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Angela Ahola)
譯者:郭騰堅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
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全球售出七國版權,瑞典直譯中文版首度發行
內向者、高敏感、共感人都需要的心理學之書

  • 為什麼我們有時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有時又希望融入人群?
  • 為什麼我們有時十足自信熱愛炫耀,有時卻又極度自卑?
  • 為什麼我們明明渴望吸收新知,卻又忍不住被社群網路的資訊洪流沖走?
  •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先處理重要的事,卻常把錯誤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

諸如以上各種矛盾行為,我們可以舉出千百種。人人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更好的生活,卻總是力不從心,問題就在於不夠瞭解自己。例如天生的性格和後天的行為何者影響我們較多?有沒有可能因為你是內向者,卻從事著適合外向者的工作,因此感到不快樂?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本書將會帶領你找出答案。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全書以多種研究案例及生動實際的經驗分享相互佐證,每章末並附有邁向理想生活的建議及整理,期許讀者們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改變。

人際關係需要培養及灌溉

  • 謹慎選擇影響你的人事物
  • 我們都喜歡被人稱讚,所以也不要吝於對他人表達讚賞
  • 調節自己的孤獨,經營單純而深刻的關係
  • 勇於展現自己,進行不同的思考

追求好的影響力會讓自己更快樂

  • 拒絕盲目追隨社群媒體
  • 從成功人士身上汲取經驗及靈感
  • 為自己的成功喝采、享受自己的成就
  • 思考真正在乎的人事物

擁有知識也能提昇幸福感

  • 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減少分心,練習專注
  • 戒掉壞行為、獎勵好習慣
  • 培養手寫筆記、讀紙本書的習慣,使用老式閙鐘
  • 親近大自然,練習靜坐
  • 擁抱「錯過的樂趣」(JOMO)而非「錯失恐懼症」(FOMO)

性格能夠改變,卻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行為正是促使性格改變的關鍵。當你能瞭解自己的動機,才能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只要能覺察自我、相信日積月累持續實踐的力量,你便能駕馭自己的生活步調,擁有想要的人生。

本書特色

  • 以性格及行為心理學出發,剖析改變行為才是掌控生活品質的關鍵,具有說服力
  • 章末皆附章節整理小方法,讀者易於生活實踐體驗
(潮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立封_300dpi
Photo Credit: 潮浪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