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絕大多數人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某件事」是負面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
在數項研究中,學者針對三個不同的手機使用者群體(輕度、中度與重度使用者)進行互比。他們想要瞭解,這些用戶何時會感受到焦慮。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量測用戶在持有手機,以及並未持有手機時的焦慮程度。研究人員讓一百六十六名大學生進入一個演講廳。其中,半數的學生被要求關閉手機,將其放置在椅子下方(和其他所有私人物品擺在一起)。之後,他們得到的指示是「安靜坐著,什麼事情都別做」。另外一半的學生得到相同的指示,但差別在於,他們必須將已關機的手機交給主持實驗的研究人員保管。隨後,參與研究的受測者將自行評估焦慮程度。
這時,問題出現了,真的能判讀出這兩組人之間焦慮度的差異嗎?研究人員預測,必須交出手機的學生,焦慮程度會高於獲准將手機擺放在椅子下方的學生。研究結果卻顯示,實情並非如此——兩組人的焦慮程度相當。更有趣的現象是,使用手機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伴隨科技發展一路成長、較為年輕的人士)才過了十分鐘,就因為不得使用手機而感到更加焦慮。在接下來的一小時當中,他們的焦慮感持續增加,使用手機程度較低的群體,焦慮程度並沒有改變。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受測者被連結到能夠測量心跳頻率與血壓的儀器上。他們無法看到自己的手機,但手機的鈴聲處於開啟狀態。在實驗的某個時間點上,研究人員使手機響起,但不讓受測者有接聽電話的機會。在錯過這通來電以後,受測者的心頻、血壓,以及由自己評估的焦慮程度都增加了。這沒什麼好驚訝的。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參與實驗的受測者被分配到的任務是「安靜地坐著、不做任何事情」。隨後,研究團隊在實驗中加入一個有趣的花招。他們將受測者連結到一部能夠施予電擊(強度介於被針扎到與中等程度的牙痛之間)的儀器上。就在實驗主持者離開房間以前,所有參與者均被告知,他們可以自行決定,何時要給自己電擊一下。這項研究中,三分之二的男性參與者及四分之一的女性參與者至少給自己一次電擊。在真正嘗試以前,所有人都接受過電擊測試,因此,這個結果並不僅與好奇心有關。隨後,參與者藉由填寫問卷的方式說明,他們並不覺得電擊有多麼舒服,但與其孤獨地坐著、胡思亂想,他們仍選擇了電擊。所以,絕大多數人還是偏好「做某件事」,而非無所事事——即使這個「某件事」恰巧是負面的。
無論參與者的年齡大小,只要使用手機的程度越深,無法持有手機時的焦慮程度就會越嚴重。我們蒐集資訊的動機,是極為強烈的。當有人阻止我們通往下一個「資訊點」的時候,這會引起焦慮感,甚至幾近於強迫症。我們實在很難「坐著不動、無所事事」。而手機被使用的原因,常在於它能讓我們從情緒中轉移注意力。
我們當然可以捫心自問:為何孓然一身、和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緒相處是如此的不自在,以致於有些人寧可給自己電擊?原因在於,我們當中許多人的內心,未經過處理的情緒恐怕是相當多的。我們通常只是強行壓抑這些情緒,但隨著時間越拖越久,它們就越難以處理。這麼一來,掏出手機、讓自己麻痺,反而還比較容易一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潮浪文化出版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Angela Ahola)
譯者:郭騰堅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
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全球售出七國版權,瑞典直譯中文版首度發行
內向者、高敏感、共感人都需要的心理學之書
- 為什麼我們有時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有時又希望融入人群?
- 為什麼我們有時十足自信熱愛炫耀,有時卻又極度自卑?
- 為什麼我們明明渴望吸收新知,卻又忍不住被社群網路的資訊洪流沖走?
- 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要先處理重要的事,卻常把錯誤的事情放在優先位置?
諸如以上各種矛盾行為,我們可以舉出千百種。人人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更好的生活,卻總是力不從心,問題就在於不夠瞭解自己。例如天生的性格和後天的行為何者影響我們較多?有沒有可能因為你是內向者,卻從事著適合外向者的工作,因此感到不快樂?
究竟是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本書將會帶領你找出答案。來自瑞典的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從人際關係、地位與知識三大面向,深入探討這三種動機如何驅策我們的需求、行動和反應,以及原始本能與現代生活間的衝突和衍生的問題。全書以多種研究案例及生動實際的經驗分享相互佐證,每章末並附有邁向理想生活的建議及整理,期許讀者們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及改變。
人際關係需要培養及灌溉
- 謹慎選擇影響你的人事物
- 我們都喜歡被人稱讚,所以也不要吝於對他人表達讚賞
- 調節自己的孤獨,經營單純而深刻的關係
- 勇於展現自己,進行不同的思考
追求好的影響力會讓自己更快樂
- 拒絕盲目追隨社群媒體
- 從成功人士身上汲取經驗及靈感
- 為自己的成功喝采、享受自己的成就
- 思考真正在乎的人事物
擁有知識也能提昇幸福感
- 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間,減少分心,練習專注
- 戒掉壞行為、獎勵好習慣
- 培養手寫筆記、讀紙本書的習慣,使用老式閙鐘
- 親近大自然,練習靜坐
- 擁抱「錯過的樂趣」(JOMO)而非「錯失恐懼症」(FOMO)
性格能夠改變,卻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行為正是促使性格改變的關鍵。當你能瞭解自己的動機,才能改變固有的行為模式。我們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只要能覺察自我、相信日積月累持續實踐的力量,你便能駕馭自己的生活步調,擁有想要的人生。
本書特色
- 以性格及行為心理學出發,剖析改變行為才是掌控生活品質的關鍵,具有說服力
- 章末皆附章節整理小方法,讀者易於生活實踐體驗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