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視法庭」遭判15個月監禁,朱瑪將成為南非卸任總統入獄第一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南非前總統朱瑪不僅沒有配合貪腐的司法調查,還無視法庭的命令,拒絕出庭為自己辯護,他甚至寫了一封長達21頁的信給桑多,抨擊調查委員會對他有偏見,並指稱這是政治迫害。
編譯:吳宗宜
藐視法庭,南非前總統鋃鐺入獄
南非最高法院於6月29日裁定,多次拒絕出庭接受貪腐調查的前總統朱瑪(Jacob Zuma)藐視法庭罪成立,判處15個月監禁,並須在5天內向其家鄉恩坎德拉(Nkandla)或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的警局投案,否則將遭逮捕。
這是南非歷史上第一次有前總統被判刑入獄,在2009年至2018年擔任南非總統的朱瑪,執政期間一直深陷貪腐指控。2018年,調查委員會發表一份報告,詳細地指出他執政期間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腐敗程度,高達250多名證人在此份報告作證,但朱瑪卻仍然拒絕出庭受審,聲稱法他在法律上沒有義務這樣做,並指控主掌調查委員會的副首席大法官桑多(Raymond Zondo)對他懷有個人偏見。
除了委員會的調查之外,朱瑪還面臨許多其他的貪汙指控,包括在1999年擔任副總統時,從一家法國武器製造商收受賄賂等,該案目前正以勒索、貪汙、詐欺和洗錢等罪名被起訴,該案的審判原定於今(2021)年初,但開庭時間已多次被延後。最近,朱瑪的法律團隊則試圖換掉本案的首席檢察官,聲稱他對朱瑪有偏見。
朱瑪一直拒絕配合調查,迫使調查委員會請求憲法法庭介入,對此,憲法法庭在五個月前便通知朱瑪必須出席調查,否則將面臨藐視法庭的罪刑。
然而,朱瑪他不僅沒有配合調查,還無視法庭的命令,拒絕出庭為自己辯護,他甚至寫了一封長達21頁的信給桑多,抨擊調查委員會對他有偏見,並指稱這是政治迫害。
6月29日,代理首席大法官坎佩佩(Sisi Khampepe)宣讀長達66頁、憲法法庭多數通過的判決書,該宣讀長達近1小時,嚴厲的指控朱瑪不僅違抗法庭命令,更進一步公開蔑視法庭和司法機構,稱其對司法體系發起了一系列的挑戰,有計劃和陰險的去破壞其權威和正當性。
「南非的司法體系從未受到過如此大的威脅,毫無疑問,朱瑪正藐視法庭,他一再重申寧願被監禁,也不願與委員會合作或遵守命令的態度。」 坎佩佩更指出,朱瑪試圖透過對憲法法院、委員會和司法機構的抹黑,來侵害司法體系的正當性,「 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無論他的地位或條件如何,對司法命令的蔑視可能會引發憲法危機,如果允許訴訟當事人可以選擇性遵守或不遵守哪些命令,而不用受到懲罰,那我們的憲法就比紙張還不值錢了。」
正義,還是政治迫害?
南非首位黑人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帶領南非結束族隔離制度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卸任後,南非便再也沒有出現能與其媲美的總統。在2009年就任的朱瑪,並沒有率領曼德拉領導的非洲民族議會(ANC)再度走上高峰,南非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治安不佳、種族歧視等問題日益嚴重,政府官員的貪腐導致國營企業效率不彰,進而使公共服務與人民生活品質下降,經常遭遇停電和缺水等問題,沮喪的南非人因而頻繁上街抗議貪腐的政府。
2018年,朱瑪因為長期貪腐醜聞纏身,輿論要求其下台的聲浪日趨高漲,在執政黨ANC全國執行委員會的壓力下,他終於請辭下台。
南非現任總統拉瑪佛沙(Cyril Ramaphosa)上任後,誓言打擊政府的貪腐,遂要求司法部對朱瑪及相關人員進行調查,然而朱瑪卻屢拒絕配合調查及出庭。
南非最高法院對朱瑪藐視法庭所做的判決,使全國各地人民都表大快人心,稱該決議是這個年輕民主國家的勝利,代表沒有人、甚至前國家元首,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致力於在非洲發展民主的非營利組織:民主工程基金會的負責人古梅德(William Gumede)向《紐約時報》表示,這個判決甚至可能對整個非洲產生影響,因為在此前,法院經常在強大的國家元首面前退居二線。「這將激勵整個非洲大陸的人們、民間社會、媒體、反對黨,真正能夠對抗前總統和現任總統。」
社運人士、前開普敦聖公會大主教屠圖 (Desmond Tutu) 稱該判決是南非歷史的分水嶺:「現在是歷史的轉捩點,我們應該為參與其中感到自豪,就如同1994年,在殖民主義和種族隔離造成數百年的不義後,南非人投票選擇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政民主。」
為了重新獲得民眾的信任,現任總統拉瑪佛沙近幾個月一直在掃除被指控貪腐的黨內大老,包括衛生部長和ANC黨內排名第三的秘書長,而這也引起了該黨的分裂。
朱瑪擁有一批狂熱的支持者,他們抨擊該判決具有強烈的政治動機,並呼籲抵制。前ANC發言人尼豪斯 (Carl Niehaus)表示,他不能接受法院的決定,並呼籲該黨其他成員反對它。「現在,每個熱愛正義與和平的南非人都有民主上的義務,站起來反抗這種暴行。」
朱瑪基金會發言人曼伊(Mzwanele Manyi)也稱,法院並未依法為朱瑪提供公平的待遇。「 今天,一片烏雲籠罩了南非。」但他並沒有說明這位前總統接下來將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國會反對黨領袖、民主聯盟(Democratic Alliance)黨主席邁馬內(Mmusi Maimane)則表示,經常強調國內要團結的總統拉瑪佛沙該如解決黨內紛歧,讓警方順利執行該判決,將是他最重要的考驗之一:「如果我們在這事上失敗了,那麼判決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
新聞來源
- South African Court Orders Arrest of Ex-President Jacob Zuma for Contempt(The New york times)
- Ex-President Jacob Zuma sentenced by South Africa's top court(BBC)
- Former South African President Jacob Zuma sentenced to 15 months in prison for contempt of court(CNN)
- Former South African president Jacob Zuma sentenced to 15 months in prison(The Guardian)
- South African court issues Jacob Zuma arrest warrant in corruption trial, rejects former president's 'sick note'(ABC)
- Former South African president Jacob Zuma jailed for 15 months(ABC)
- Jacob Zuma: From liberation hero to political liability(ABC)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