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總策展人劉耕名:台灣人有多迷信?從宗教探索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專訪】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總策展人劉耕名:台灣人有多迷信?從宗教探索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Photo Credit: Bito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廟宇文化」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台灣文化習俗,在Bito團隊的詮釋之下,以《Swingphony》為主題登上2022年倫敦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s)的世界舞台,展現在世人面前。

微光暈出黃色的燈籠紙,點亮了紅色底座。一盞盞的艷黃色燈籠排列在五層架上,環抱著展間與中央的黑色長桌。暖黃色的燈光由明到暗來回閃爍,宛如寺廟裡的燭火與光明燈,為到訪者傳遞幸福與祥和。桌面上的節拍器擺針發出「噠、噠、噠、噠、噠……」的聲音,彼此一開始的節奏雖然不同,但慢慢地達到整齊劃一的頻率。沈浸在現場燈光與聲音所營造的氛圍,彷彿進入了一個超脫現實的和諧世界。

「我會一直聽到誦經的聲音,集體誦經的聲音,這個聲音就是非常peace(平和),能夠促使你感覺到自己好像轉換到另一個空間。雖然人很多,但是你進入到那個空間之後就會有不同的心境。」Bito團隊的創辦人劉耕名,小時候到萬華住家附近的龍山寺拜拜時,總會聽到人們在廟裡祈禱時發出的聲響,以及感受到民間信仰所帶來的能量。

「廟宇文化」這個具有代表性的台灣文化習俗,在Bito團隊的詮釋之下,以《Swingphony》為主題登上2022年倫敦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s)的世界舞台,展現在世人面前。

《Swingphony》| Taiwan Pavilion Showreel from Bito on Vimeo.

信仰是台灣的根:隨身攜帶的平安符、籤詩與遍地可尋的廟宇

「我家自己也有神桌,從小到大遇到什麼事,或是遇到什麼困難就是拜一下,初一十五、什麼事都拜一下,經過路邊的廟就拜一下。這個DNA已經深入大部分民眾的心中。」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劉耕名對於「廟宇文化」的描述是每天都會經歷的生活場景,也是屬於在地的共同記憶。

根據行政院的資料,台灣這座島嶼上共有22種大大小小的宗教信仰,因基於憲法的保護而能夠深入到民間各個角落。在未加上其他私人宗教場所的情形下,全台在內政部登記有案的宗教建築如寺、廟、教堂等截至2018年為止則有超過1萬5千座。

其中許多廟宇像是台中的大甲鎮瀾宮、臺北的龍山寺與行天宮、高雄的佛光山寺等等都是國內外信徒前往拜訪的重要宗教場所,香火鼎盛且遠近馳名。每年吸引超過百萬進香民眾參與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更是展現了台灣民眾對於宗教活動的積極參與。廟宇文化在台灣已儼然成為獨一無二的全民運動。

2021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主視覺
Photo Credit: Bito提供
2021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主視覺

「我們那天在開會要啟動這個案子的時候,每個人掏出自己的皮包,然後大家把所有皮包裡的護身符都拿出來,劈裡啪啦,二三十個這樣擺滿整個桌上,我可能個人就五個。對,你看台灣人有多迷信。」劉耕名笑著描述大家因宗教信仰而擁有的共同默契。

劉耕名接著說:「就是有紅線的,然後也有車子的平安符,懷孕的人也有生產平安的,考試有考試平安、做生意的有招財的,還有上次或某年抽到的上上籤,慢慢被攤開來,然後有發財金的、紅包的,或是折成六邊形的。我覺得信仰還有信念(faith)這件事情,不斷重複地出現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這就是台灣人的根。」

而秉持著對這份對在地信仰的重視與發現,Bito的創作團隊啟動了為期半年的#Taiwan Temple Discovery計畫,由攝影師暨影像設計高慶和帶領工作團隊成員一起跑遍超過20個鄉鎮,採集並記錄了超過50間廟宇。

事實上,Bito創作團隊最初從Google map開始規劃行程,到後來發現調查結果越來越有趣,於是便進一步地將計畫延伸到全台的廟宇與祭典。對於劉耕名與Bito的創作團隊來說,#Taiwan Temple Discovery不只是他們觀察台灣廟宇文化最直接的方法,更是他們採集台灣在地文化的一個開端。

劉耕名說:「就是這個計畫,我們發現:哇,好酷喔,台灣的廟真的是寄生之廟!就是寄生在各種你想像不到的地方。我們有一系列的發現都是在橋底下的,也就是台灣橋、各種橋的底下會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我們發現在兩座很高的大樓中間會夾著一座小廟,或是在某個鐵窗中間凸出來的地方其實就是一座廟的一部分,或是面向大海的媽祖廟,而在夜市裡一定會有廟口,甚至是supermarket(賣場)裡面可能也藏了一座土地公廟。就是因為台灣人這麼地自由奔放,所以在這50年內、100年內(短短的時間)發展出完全有別於閩南文化的所謂「台灣廟宇文化」,也就是各式各樣的。」

2圖說:本次海外展出希望讓觀眾能有沈浸於廟宇的的平靜安定感,運用燈籠充滿呼吸感的
Photo Credit: Bito提供
本次海外展出希望讓觀眾能有沈浸於廟宇的的平靜安定感,運用燈籠充滿呼吸感的燈光設計及影像裝置包覆空間。

從無形到有形,透過《Swingphony》營造療癒的儀式

排除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技術性挑戰,劉耕名也表示,「『有形化』這件事情,就是怎麼讓抽象的感覺,像是將燈籠象徵的『希望』可視化、可以聽到。這到底要怎麼做到?我覺得這個是最大挑戰。」如何在坪數不大的展覽空間營造出意境氛圍,以及將台灣廟宇文化的視覺語言轉譯,也是劉耕名與Bito團隊在創作《Swingphony》的時候非常重視的面向。

除了維持說故事的節奏之外,Bito團隊揉合了其對於產品設計、空間設計以及影像設計的專業,將三種不同的媒材帶入展場空間,營造層次感豐富的視覺、聽覺與感覺效果。

不同於以往的作品,Bito團隊在《Swingphony》的展場空間刻意地弱化了影像所帶來的視覺衝擊,而是將觀眾的視線引導到數量眾多的燈籠,以及桌面上左右擺動的節拍器擺針。

7_圖說:節拍器的設計包含了:擺針的意象以及上方的紅光來自於廟宇「燃香」的元素、
Photo Credit: Bito提供
節拍器的設計包含了:擺針的意象以及上方的紅光來自於廟宇「燃香」的元素、正面的形狀象徵雙手合十的意象、俯瞰角度結合了天圓地方的哲學概念。

微弱的燈籠光與清脆的聲響在空間中閃爍、迴盪,當觀眾走到展間中央,便會被黃色的燈光包覆,神聖莊嚴之感將會在心中尤然而生,再伴隨著規律的聲響,彷彿走進一場儀式。直到節拍器達到「共振」,闡釋主題意義的影像才會瞬間被啟動,而觀眾的目光則會聚焦到牆上的螢幕,與空間的其他物件再次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