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換一批消防衣,真的合理嗎?我們更該要求的是定期保養清洗檢測消防衣

三年換一批消防衣,真的合理嗎?我們更該要求的是定期保養清洗檢測消防衣
Photo Credit: Kevin Vance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真的不知道台灣3年的依據是什麼?如果只用一個不知依據為何的規定,就來指責消防局逼基層賭命,合理嗎?

文:林金宏(消防署前組長)

這昨天看到的新聞,幾乎各大媒體都有相關報導。(相關報導:拿基層堵命?北市遭爆料:900名消防員穿過期消防衣…

我不知道行政院規定消防衣使用年限3年的依據是什麼,但是我知道在2001年NFPA1851(救火防護組裝元件維護保養選擇標準)只規定消防衣不堪使用、不能修復要汰換,沒規定年限,到了2008年新版NFPA1851的規定建築物火災使用之消防衣汰換年限是10年,2013年仍然維持10年之標準(耐高溫消防衣則為5年)。

在2013年版本要出爐以前,NFPA(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委員會針對消防衣的使用年限有很多討論,但最後還是維持2008年版的規定,而其依據是統計消防衣受損調查、科學實驗及消防衣法規修訂之週期。

我真的不知道台灣3年的依據是什麼?如果只用一個不知依據為何的規定,就來指責消防局逼基層賭命,合理嗎?三年就換一批消防衣,真的就保證安全,不是浪費公帑嗎?我覺得不實事求是,不明就裡,連為何規定3年都搞不清楚,就用這樣的數據來指責,才是真正危險的作法及觀念,因為看不到真正的問題,自然找不出真正有用的解決之道。

在NFPA1851規定中也清楚提到消防衣會因使用次數及保養,而有使用年限縮短之可能,所以消防衣定期清洗、檢修是一定要做,如果消防局沒有執行這些清洗、檢修工作,就應該嚴厲譴責,但如果用消防衣使用期限是3年,就來指責消防局逼基層賭命,未免也太危言聳聽、言過其實了。

我從年輕就贊成積極挑戰不合理的制度,我自己也一天到晚挑戰傳統,就像我一直認為業務檢查及現行演習制度很沒意義,也曾很努力的想要改變,但挑戰的方法要正確,才有可能挑戰成功。所以去年退休前,最後一次參加擴大署務會報,屏東縣陳前局長提到災害管理太多單位要評核,消防署災害管理的評核可否取消,我只回答四個字:「配合辦理。」長官也沒有反對意見,就這樣順水推舟達成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心願。

而挑戰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建議、抗議、革命…都可以,目的是希望訴求能夠獲得重視並加以改善,今天拿消防衣使用年限3年來做文章,也找了議員來抨擊消防局,我想問:目的是什麼?是買新的消防衣?還是消防衣定期檢驗?如目的是每3年就更新所有消防衣,那需要多少經費?做得到嗎?做到了每3年就更新一次消防衣,那還要不要再編列相關預算做平時定期保養?

而且根據美國2011年NFPA之統計資料,有63%的消防衣是10年以上,比2001年74%低、2005年57%高。美國連10年汰換的標準都做不到,台灣要求3年合理嗎?若今天消防局用心一點,找到相關佐證資料,您覺得社會大眾會覺得是消防局罔顧天理,還是這個訴求強人所難?

消防局面對議員這種責難,如果如此回答:「我們很謝謝議員關心消防同仁之安全,過去有做得不好的部分,未來一定設法改進,過去最大的問題就是預算不夠,我們願意每3年就汰換消防衣,也概估過要達到這個目標,以每套消防衣50,000元計算,在此誠摯拜託議員今年協助爭取5,000萬經費,如果連義消的安全都要兼顧,那可能需要更多的預算,再次謝謝議員的支持,請務必幫忙,讓我們的救災同仁安全更有保障。」

議員真的爭取到如此龐大預算,皆大歡喜,萬一無法爭取,不就騎虎難下。

或換一個做法,雖然行政院規定消防衣的使用年限是3年,但我們查證美國之資料,發現美國即便規定10年才需汰換消防衣,還是一大堆消防衣使用超過10年,所以行政院的規定只是原則性的參考。我們也不敢強求3年就要換一套消防衣,只希望消防局能幫我們定期保養、檢修,也可以透過這些保養維護來延長消防衣的使用壽命,如此一來可以提供救災更安全之保障,也不需頻繁汰換消防衣,將節省下來的公帑,添購更多必要之設備。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種一舉多得的事,消防局為什麼不做?假設我們概估過保養檢修的費用每年大約100萬(這是假設值,真實的費用還需查證,但絕對比購置新消防衣便宜很多),如果消防局需要這筆錢,我來協助爭取。不知這樣訴求,作法上如此調整,消防局要拿什麼理由來反駁。

我覺得不同的思考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我真的希望消防人的安全能在大家努力下,一點一滴改善,我們需要的是能達成目標的「合理作法」,合理一定是前提,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

3年就換一次消防衣絕對不是一個理性的訴求,也不是一個做得到的訴求,但是每年都要清洗檢測消防衣,絕對是一個合理的要求,也才是一個做得到的要求。如果大家本意是希望消防衣能清洗,就應該實事求是去探討清洗的問題,借題發揮往往會讓焦點模糊,更有可能適得其反。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不合理的制度及作法一定要挑戰,但挑戰的目的是成功,不是挑戰本身。

相關閱讀:

全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文章來源於此

Photo Credit: Kevin Vance @ Flickr CC BY ND 2.0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