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每天喝超過兩份含糖飲料,「早發性大腸癌」罹病風險將大幅增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腸癌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多年,近年來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和飲食西化有關,如今最新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文:葉懿德(康健編輯部)
根據衛福部統計,從2000至2014年,20至39歲的癌症新增人數成長率就超過15%,且部分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癌就是其中之一。
嗜喝含糖飲料,女性恐增早期大腸癌風險
除了家族病史,飲食不健康的人也是高危險族群。一項發表在《腸胃(Gut)》的新研究指出,青春期大量飲用含糖飲料,可能會在成年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且每天都喝大量含糖飲料的女性,罹患早發性(小於4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比較高。
過去含糖飲料被發現和代謝問題有關,造成糖尿病和肥胖,但對於大腸癌的關聯較少人討論。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研究團隊,為觀察受試者的含糖飲料攝入量和成年早期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追蹤了1991年~2015年間約10萬名受試者,受試者皆為女性註冊護士。
研究發現,每天喝超過2份含糖飲料的女性,50歲以前診斷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比成年後每天喝不到1份的女性多2倍以上,每天喝下1份含糖飲料的風險增加16%;若是從13至18歲這段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每天喝1份含糖飲料,恐會增加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32%。1份為8盎司,相當於將近240毫升。
但反觀台灣,含糖飲料取得便利,尤其是路上的手搖飲動輒500、700毫升,若是從小就嗜喝手搖飲,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坦言,恐怕對身體造成更大影響,呼籲從小就應留意含糖飲料攝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含糖飲料和早發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但研究人員也發現,用全脂、低脂牛奶、黑咖啡等不加糖的飲料代替那些含糖飲料,可以將罹患早發性大腸癌的風險降低17至35%。參與研究的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公共衛生科學系外科和醫學副教授曹寅(Yin Cao)表示,「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量或喝其他更健康的飲料代替含糖飲料將是對長期健康更好、更明智的選擇。」
不過目前的發現是基於少量數據,且樣本數皆為白人女性,還不能證明存在直接關聯,仍需更多研究佐證。但不可否認的是,含糖飲料對於身體健康會產生許多影響,減糖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高糖危害大,青春期就應留意糖攝取
無獨有偶,今年3月在《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青春期大量攝取高糖食物,會顯著增加大腸癌的患病風險。研究團隊找來3萬多名女性受試者進行調查統計。結果發現,青春期食用大量精緻醣和含糖飲料的人比那些食用少量糖的人,罹患腸癌的風險更大,研究人員也觀察到,通常愛喝含糖飲料的人也喜歡吃紅肉,且蔬果攝取偏少,也是腸癌的危險因子。
過去《Science》期刊上的一項動物研究,為了解含糖飲料攝取是否對腸癌的有直接影響,給予小鼠相當於每天一罐可樂(約350毫升)劑量的玉米糖漿(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發現可以明顯促進小鼠結腸腫瘤的生長,且這些糖直接從腸道,被腫瘤吸收。黃淑惠指出,過去我們都以為是吃太多糖,引起胰島素阻抗,造成肥胖、糖尿病,再進一步導致大腸直腸癌發生,不過從這個老鼠實驗可以發現,玉米糖漿似乎可以直接作為促進大腸腫瘤生長的養分,而玉米糖漿也是大多數含糖飲料的甜味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腸癌,攝取太多糖,會提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影響其他癌症風險,停經前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黃淑惠則指出,若是年輕時愛喝含糖飲料,恐會直接造成肝臟負擔,形成脂肪肝,最危險的是,很多人看起來瘦瘦的,因此已經有脂肪肝卻不知,等到發現時,可能已經發展成肝癌。過去脂肪肝多見於中年、缺乏運動的民眾,但近年已愈來愈多年輕族群出現脂肪肝,恐和含糖飲料有關係。
黃淑惠提醒,從小就應留意糖分攝取,尤其是長期接受甜度高的精緻糖,身體恐會產生習慣、慢慢「上癮」,且提高對糖的耐受度,愈來愈難以滿足,因此容易愈吃愈想吃糖、愈吃愈甜。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