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儒賓:莊子並沒有說自己是「道家」,比起老子,他可能更認同孔子思想

【專訪】楊儒賓:莊子並沒有說自己是「道家」,比起老子,他可能更認同孔子思想
Photo Credit: James Wu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起老子,莊子可能更認同孔子思想?清大哲學所的楊儒賓多年來試圖替莊子「翻案」,他在《儒門內的莊子》裡主張「莊子儒門說」,並認為莊子的思想本於《周易》和《中庸》。

在莊子的理論,意識主體是「心氣同流」的。氣是「身體」,也是「自然」,所以主體(心)一發用,就會跟身體和自然產生隱密的交通。對莊子來說,「氣化主體」或「形氣主體」,注重在「心」與「物」的相互交涉,而不是單方面地由「心」來影響「物」。

在心學的傳統裡,只強調「意識」單方面地影響「身體」,而「心學」一直都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楊儒賓則反省這樣的傳統,他繼承方以智、王夫之的想法,要重新為儒家和莊子確立有關「物」的價值。

1
試圖替莊子「翻案」的楊儒賓|攝影:林俊孝

這並不是說,「道」完全只在「物」,而跟「心」無關,否則又會落入「心物二元」的截然二分。莊子的工夫修養,強調「心」與「物」的互動,這裡的「物」,既是指外在的「器物」,也是指「身體」。在「心」與「物」的互動過程,會有「氣」的流通,「氣」流通於「意識」和「身體」,也貫通於「器物」。

換言之,這裡有兩個層次:

第一層:「意識」和「身體」的互動。「意識」會影響「身體」,「身體」也會影響「意識」,兩者是相互交涉的。

第二層:「主體」和外在之「物」的互動交涉。這裡的「主體」同時包含「意識」和「身體」。當「主體」與「物」產生互動時,不只是人的「主體」會被轉化,「物」也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而貫通「意識」、「身體」和「物」的,則是「氣」:

你怎麼跟「物」互動很重要。主體跟「物」在互動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氣場的「氣」,這個「氣」形之於「物」上時,會化為物的「理」。學者與物的互動,必須先瞭解此物的「理」,然後依理互動。

互動到「熟而化之」後,「物」會逐漸從「對象」轉化,融入「主體」;而主體的意識功能也會化為「神」的直覺功能。於是,人與物不再是主客對立的模式,而是「一體而化」的模式。

莊子的聖人常是匠人。作為聖人的匠人,他的主體是氣化流行的「在世主體」。透過匠人的勞動,此主體與世間的「物」互動,並相互轉化。於是,「物」的轉化,和「主體」的轉化,就同時完成了。

萬物不斷地生成變化或氣化,有形的「物」只是氣化的一個暫時型態。「物」是可以被「主體」轉化出新意義的,轉化之後,它就不再是「對象」的物了;而「主體」也能在具體的技藝活動中,被「物」所轉化,其結果,就是顯現「神遊」的逍遙。

例如一個藝術家拿起毛筆在宣紙上畫山水畫,表面上是意識帶動著身體,但身體順著筆勢在宣紙上揮舞,也會因為觸感,而返回來調整當下的意識狀態。畫完之後,毛筆和宣紙作為日常之「物」,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就了一幅畫;而藝術家的主體也被轉化──創作完後感到身心舒暢、怡然自得。

對比於「意識主體」,莊子的主體可以稱為「氣化主體」或「形氣主體」。「氣化主體」側重在意識和氣化的貫通,而「形氣主體」則凸顯出身體和氣化的關係。

800px-Zhuangzi_book
Photo Credit: 莊子 Public Domain

莊子作為「人文之源」

更進一步來說,「氣化」落實在人的主體上,也會擴及到第三個層次,也就是人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與自然世界的四季變化,其實有呼應的關係,所以中醫的養生觀會強調,不同季節需要注意不同的飲食。

不但自然世界會影響人體,人體在參與世界的變化時,也會帶來人文藝術的創造,如很多詩詞的題材,都跟自然山水、季節變化有關。甚至可以說,整個自然世界都構成了人文創造的一環,透過詩詞,人對世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

對莊子來說,「道」是具體落實在「主體」和「物」的互動關係上,因此莊子相當重視身體技藝、藝術創造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轉化關係上,在這個意義下,楊儒賓把莊子定位為「人文之源」。

通常,我們會用「人文主義」來翻譯Humanism,來凸顯「人」的價值傾向。「人文」一詞來自《易經》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人文」具有文化創造的意思,但「人文」的「文」,不只是顯示「人」的價值,凡有交叉活動者皆是文,人有人文,地有地文,天有天文。道通天地有形外,文包括了天地萬物的價值,如《文心雕龍》說:「文之為德與天地並生」,把「文」的意義關聯到天地萬物的生成。

由於莊子的「氣化主體」或「形氣主體」,能夠為人與萬物帶來共同的創造意義和價值,故楊儒賓主張,莊子應為中國文化的「人文之源」。

1
企劃腳本:陳康寧、林俊孝|美術設計:林柏希

整體來說,莊子的工夫修養,涉及到「意識」與「身體」的互動、「主體」與「器物」的互動、「人」與「自然世界」的互動,在這三層關係裡,都會產生「氣化」,所謂的人文創造,不離這三層關係的「氣化」過程。

延伸閱讀

本文經人文.島嶼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其實莊子最懂孔子的心意?清大楊儒賓談《儒門內的莊子》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