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視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推手,美國最具爭議國防部長倫斯斐辭世

被視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推手,美國最具爭議國防部長倫斯斐辭世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倫斯斐擔任過二次國防部長,曾經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也獲得很多人推崇。不過《半島電視台》也指出,倫斯斐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國防部長,許多專家認為倫斯斐是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幕後的主要推手,導致數以萬計的人民死亡,也使美國捲入曠日廢時、勞民傷財的長年戰爭泥淖。

編譯:吳宗宜

美國前防長倫斯斐與世長辭

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的家人於6月30日發表聲明,表示倫斯斐已在家中過世,享壽88歲。倫斯斐擔任過二次國防部長,分別是在美國前總統福特(Gerald Ford)和小布希(George W. Bush,港譯「喬治布殊」)任內,兩段任期分別是1975至1977年及2001至2006年。

他被視為美國出兵阿富汗及伊拉克的主要推手,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他極力建議小布希政府發動反恐戰爭,主導美軍進行阿富汗戰爭,推翻拒絕合作交出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的塔利班(Taliban)政權。2003年,他則在沒有確切證據下,指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發動美國為首的聯軍攻進伊拉克。

倫斯斐的家人表示:「我們悲痛地分享美國政治家,丈夫、父親、祖父和曾祖父榜樣的倫斯斐去世的消息,他在心愛的家鄉,新墨西哥州陶斯郡的家中過世,家人們都陪在他身邊走過最後一程。歷史會銘記他這60年來服務國家的非凡成就,但身為那些最了解他的人,我們則將永遠記得他對妻子喬伊斯、家人及朋友堅定不移的愛,以及他對國家的無私奉獻。」

前總統小布希在一份聲明中稱讚倫斯斐是一個智慧、正直和精力無窮的人,一位從不逃避責任的模範公務員。「他在面臨困難決定時從不退縮,也從不逃避責任,他為國防部帶來了必要且即時的改革,以及強調創新思維和問責制的管理風格。作為三軍總司令,我特別欣賞倫斯斐凡事親力親為,並始終為軍人同袍著想,他是我們軍隊最忠實的管理者,美國因他的貢獻,變的更好、更安全。」

前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港譯「切尼」)和他的妻子也讚揚倫斯斐,「我們經常想起他為我們生活帶來了多大的改變,如果沒有他,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許多人和許多事。我們有太多太多的回憶,從改變世界的事件到在小鎮度假的簡單享受,那些我們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我們會想念他的。」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也說,「倫斯斐一直用他無限的精力、智慧和承諾來為國家服務。」

名留青史還是惡名昭彰?

1932年出生於芝加哥的倫斯斐,畢業於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1954至1957年擔任美國海軍飛行員和飛行教官,1960年開始代表共和黨出任伊利諾州眾議員,並曾擔任尼克森(Richard Nixon,港譯「尼克遜」)政府時期的駐北約大使。

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政府時期,倫斯斐擔任白宮幕僚長,並於1975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之後他回到私部門工作,擔任了兩家全球前500大公司的執行長,並在2001年再度被小布希任命為國防部長。

《半島電視台》指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國防部長,許多專家認為倫斯斐是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幕後的主要推手,導致數以萬計的人民死亡,也使美國捲入曠日廢時、勞民傷財的長年戰爭泥淖,並在戰爭中使用酷刑。

關注阿拉伯世界自由的社運團體、卡瓦基比基金會(Kawaakibi Foundation)主席巴格達迪(Iyad el-Baghdadi)表示:「倫斯斐是一名戰爭犯,他涉嫌發動非法戰爭、讓美軍大規模屠殺平民、系統性的使用酷刑,並容許大規模貪腐的發生。他參與破壞的國家至今仍未恢復,這就是他留給後世的遺產,願他永遠在地獄的烈火中燃燒。」

RTR1BH26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他迅速發動阿富汗戰爭,將塔利班政府趕下台,然而他卻未能在戰後的阿富汗建立法律和秩序,也沒辦法抓到賓拉登,使其繼續活躍了10年,直到2011年美軍才成功擊斃。

倫斯斐被批評決策失誤,沒有及時增派更多美軍而讓賓拉登逃脫,但正如他在2013年出版的自傳《倫斯斐法則:統帥的智慧,美國傳奇前國防部長的14堂領導課》(Rumsfeld’s Rules: Leadership Lessons in Business, Politics, War, and Life)中所說的,「如果你不曾受到批評,你應該沒有做過什麼大事。」

2003年3月,他聲稱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指揮美軍對伊拉克展開攻擊,這些武器後來從未被發現過,但這場戰爭卻已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其中包括數萬名美軍,伊拉克平民死亡總數則不詳。根據伊拉克屍體計數中心(Iraq Body Count)統計數據,至2003年6月30日,因這場戰爭而死亡的人數應該高達18萬至20萬。

當時倫斯斐拒絕美國陸軍司令辛斯基(Eric Shinseki)派遣數十萬盟軍部隊以穩定伊拉克的建議,當盟軍推翻海珊(Saddam Hussein)政府後,未派遣足夠軍力以維持伊拉克的穩定,伊拉克遂陷入混亂,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之間發生暴力衝突,而美軍也因此被迫一直留在伊拉克到2011年。

2011年倫斯斐接受《半島電視台》採訪時,被問及伊拉克戰爭的軍力調配和小布希政府的戰爭策略是否有誤,以及他是否該對戰爭中無辜被殺的伊拉克人負責時,倫斯斐反駁:「你一直在基於錯誤的基礎上做出論斷,當時五角大廈裡根本沒有人說軍隊數量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