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勞動合作社」是助弱勢脫貧的社會解方,為何長期受到政府漠視?

「勞動合作社」是助弱勢脫貧的社會解方,為何長期受到政府漠視?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芥菜種會服務逾四千名弱勢兒童的父母多數都在打零工,因此讓家長擁有穩定收入,就能較快使他們經濟自立,於是芥菜種會以「勞動合作社」作為脫貧解方。然而,政府並未鼓勵甚至打壓合作社的發展。

文:基督教芥菜種會

阿蘭原為原住民社區文化健康站(簡稱文健站)的照顧服務員,因文健站將工作機會給年輕人,希望將年輕人留在部落,因此阿蘭失業了。透過鄰居的介紹,她加入「花蓮縣芥菜種會社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不僅成為社員,也是股東。她說:「到長輩家裡煮飯、洗衣服、整理家務,讓這些長輩居家環境能舒適一點,不但幫助別人同時賺取生活費,工作有彈性、時間上也比較自由,現在的我比以前開心多了。」

基督教芥菜種會為服務弱勢族群並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八項「實現勞動尊嚴和經濟成長」,2019年在花蓮、高雄分別輔導成立社區照顧服務與新住民清潔服務勞動合作社,提供「給魚吃,不如給釣竿」的就業型態,強調以人為核心,兼顧公平及社會正義,實現平民經濟的理想。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以社會救助的方式長期扶助弱勢家庭,不一定能夠有效幫助他們脫離貧窮的循環。芥菜種會所服務逾4000名弱勢兒童的父母多數都在打零工,因此協助家長擁有穩定收入,就能用較短的服務時間,讓一個家庭得以經濟自立,於是芥菜種會以「勞動合作社」作為脫貧的解方。

勞動合作社社員擁有彈性工時,對負擔家計的婦女有很大的幫助。且長照及居家清潔符合目前高齡化社會的需求,能創造出雙贏的局面。

合作社的精神與特色

1995年,國際合作社聯盟(ICA)將「合作社」定義為「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為滿足眾人經濟、社會、文化的需求與期望,自願結合的自治團體。」根據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是指「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依法規定組成合作社需7人以上才可設立,主管機關為內政部,能經營的業務包括生產、運銷、供給、利用、勞動、消費、公用、運輸、信用、保險及其他。

像阿蘭所參加的便是屬於「勞動」合作社,是由沒有一定雇主的勞動者,專精於同一種行業或職場的勞工所組成,基於彼此經濟上的共同需要,以民主、平等、互助為基礎,用合作社的名義向外承攬勞務工作,社員付出勞力完成勞務獲得報酬後,透過分配報酬總額,謀取社員經濟利益與生活改善,如此一來即可減少資本家中間剝削,幫助像阿蘭這樣的中高齡失業婦女改善家庭經濟情況。

自1844年英國的羅虛戴爾小城,有28位紡織工人籌組消費合作社以來,合作社至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根據國際合作聯盟(ICA)的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300萬家合作社,12%人口是合作社的會員,並為全球10%的就業人口提供工作機會。社員共同遵守合作社七大原則:

  1. 自願與門戶開放(voluntary and open membership)
  2. 社員民主管控(democratic member control)
  3. 社員經濟參與(member economic participation)
  4. 自治與自主(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5. 教育、培訓與宣導(education training and information)
  6. 社間合作(co-operation among co-operatives)
  7. 關懷社區(concern for community)

199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佈每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為聯合國國際合作社節,今年落在7月3日,主題為「Rebuild better together(共創美好未來)」。世界各地的合作社以團結與韌性來對抗全球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危機,並為社區提供兼顧以人為本和環境正義的恢復方式。

不只是給予謀生工具:互助自治的另類經濟模式

吳小萍認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社會中,合作社是協助人們脫貧、互助合作、改善生活環境及善盡社會責任的一種經濟模式。雖然在台灣合作社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不是什麼創新的模式,但過去許多合作社的失敗在於管理不善、財務不透明,造成社員信任關係破裂,其中多數也未真正落實社員民主管控與自治的重要原則。因此芥菜種會的作法是在輔導成社前,社員必須組成讀書會研讀合作社的核心價值,藉此培力社員提高知能,了解社員的權利義務,並認同合作社的精神及理念,這是合作社成敗的重要關鍵。

合作社是一個對新住民或原住民很好的創業機制,一個人創業要擔的責任和風險很大,但一群人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力量更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有夥伴互相支持與鼓勵、共同成長,學習如何開會、怎麼做決策及營運管理等。合作社不只是給予一個謀生工具,也是學習用民主的方法來實踐共享共好的價值。合作社應建立制度,讓組織透明建全。若芥菜種會輔導的合作社超過40位社員,就會鼓勵資深社員另外成立新的合作社,讓合作社維持像家人一般緊密的關係,也不斷地開枝散葉。

以目前芥菜種會兩間合作社的營運狀況來說,花蓮合作社從一開始月營業額不到10萬,直到去年底為90萬,大幅成長了9倍,社員年收入最高者有90萬,次高者也有80多萬,比起社員們上一份工作收入至少多三成,且工時較短,一個月只有100多小時;高雄合作社營業額雖沒那麼多,但也成長了3到4倍,主要是高雄新住民並非以居家清潔為全職工作,僅為了兼職家庭照顧需賺取零用金,並學習一技之長。

iStock-1278471103
Photo Credit: iStock

合作社的挑戰與困境:長期受到政府漠視乃至刁難

根據世界合作監測(World Co-operative Monitor)的統計報告,目前全球最大的前300家合作社,其營業額超過2兆美元。但反觀台灣,根據2019年內政部合作事業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2001年的5475社,2019年僅不到4000社,衰退幅度近30%;若以社員數來看,相較於2001年的440萬人,2019年僅剩下197萬人,衰退幅度高達55%,如今普遍呈現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