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勞動合作社」是助弱勢脫貧的社會解方,為何長期受到政府漠視?

「勞動合作社」是助弱勢脫貧的社會解方,為何長期受到政府漠視?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芥菜種會服務逾四千名弱勢兒童的父母多數都在打零工,因此讓家長擁有穩定收入,就能較快使他們經濟自立,於是芥菜種會以「勞動合作社」作為脫貧解方。然而,政府並未鼓勵甚至打壓合作社的發展。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認為,政府並未鼓勵合作社的發展,雖然《中華民國憲法》第145條第二項寫著:「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有《憲法》的保障及合作社法相關法令的規範,明文規定要扶植合作事業的發展。但就主管機關而言,因應政府組織改造,合作社原屬於內政部社會司的業務,2013年內政部社會司下的福利業務移撥衛生福利部管轄,合作社業務則與人民團體合併暫設「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負責,待組織法修法完成才會正式設立。

發展合作事業是「基本國策」,但卻長期受到中央政府漠視,從2004年之後,合作事業預算不斷下降,由2004年的4960萬元降到2020年的544萬元,每年不斷縮減。中央政府在組織人力、預算投入、獎勵協助等嚴重不足下,造成合作事業長期積弱不振,甚至地方政府也打壓。

芥菜種會社區發展處處長李士青說,以芥菜種會輔導合作社成立的經驗來看,光是要申請合作社就受到地方政府窗口的刁難,再三強調成立合作社很困難、做不起來,承辦人員還鼓勵用公司行號會比較快,若是一般公司早就能順利申請,申請合作社卻常被要求補件、流程繁瑣。合作社是為了社會共好卻不被鼓勵,政府反而獎勵私人資本,地方政府承辦人員也缺乏正確認知,認為申請合作社的人是為了要避稅才成立,甚至阻撓申請。或許是因為過去有一些失敗的合作社案例,而導致基層人員帶有錯誤偏見。

但吳小萍認為合作社在台灣還是有發展機會,雖然目前的困境是民眾和政府對合作社有誤解或長期忽略,導致推展及營運合作社的困難。例如當公部門有事業體的補助或紓困政策時,合作社多半被排除在外,而合作社與中小企業雖同是營利機構,但主管機關是內政部人民團體司(籌備處),而非經濟部,接收的待遇與扶持全然不同,無法能給予像中小企業一般的多元化輔導資源。李士青也強調,具體來說,同樣是受到疫情影響,在花蓮的合作社營業額光是五月就掉了一成,少了十幾萬,六月的營業額更慘,政府紓困補貼有時是看得到領不到(註)。

吳小萍建議政府應有更多獎勵機制,比照企業、社會企業等,在財務上提供預算補貼、融資或低利貸款,更主動積極提供更多的資源或教育輔導等措施。她強調弱勢族群更有努力奮鬥的心,只要給他們一點力量,他們會努力回饋社會,合作社的結餘也能提撥百分之五以上的公益金,應用於社區關懷服務。未來芥菜種會將持續在其他縣市成立合作社,目標將三個以上的合作社組成聯合社,強化教育訓練及經驗交流、共同開發資訊系統,成立研發團隊及資源共享,期待將來與聯合國連結,推派成員出國觀摹國外其他單位的運作,強化與國際的經驗交流。

註:合作社可申請經濟部提供的受疫情影響之艱困事業營業衝擊補貼,但補助以全職員工薪資為主;亦可有條件地請領衛福部紓困補助;個人紓困申請因為社員投保於職業工會,可有條件地按照月投保薪資請領1至3萬元的補助金。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