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返校》電影配樂師盧律銘:音樂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有責任讓這個產業有趣一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盧律銘從《返校》、《陽光普照》、《無聲》到《消失的情人節》、《腿》、《緝魂》,在音樂創作上的多產與多變,讓影迷開始習慣用耳朵記住電影的經典片段。
文:Stella Tsai
盧律銘的話不多,但音樂裡充滿情緒,未必是澎湃或張揚,卻總能剛剛好地擊中人心裡的那根弦。從《返校》、《陽光普照》、《無聲》到《消失的情人節》、《腿》、《緝魂》,他在音樂創作上的多產與多變,讓影迷開始習慣用耳朵記住電影的經典片段。若說國際知名電影配樂師漢斯季默(Hans Zimmer)與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合作是雋永的,那盧律銘與台灣導演的合作,也是如此叫人期待。

真愛 不用逼也甘願
1982年出生於屏東,盧律銘自小學習鋼琴與小提琴,然而個性使然,他注定在習慣威逼苦練的台派訓練中敗下陣來,逼迫式的練習抹滅了幼時的熱情,但並未踩熄他對音樂的熱愛,大學加入熱音社開始自由地玩團、創作、Cover流行歌曲之後,盧律銘終於真正感受到音樂帶來的自由與美妙。
而會下定決心走音樂路,則是在偶然聽到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個人創作專輯《The Eraser》之後,「那時的我聽完後覺得,我好像也能做。」盧律銘憶起那個決定性的瞬間,生平第一次,在沒有人逼迫的狀態下,他打心底油然升起想嘗試看看的念頭,「當你沒有了束縛跟制約,卻還是想做這件事,那就是真正的喜歡吧!」他想。
大學畢業後,因為父母的堅持,盧律銘開始準備出國讀研究所,拚著要拿張文憑,好順理成章地投身音樂。從小愛看電影的他,本來就很關注配樂這個環節,在選擇專業時,自然以電影配樂為目標,順利申請到英國Kingston大學影視配樂研究所(Composing for Film and TV),開始人生新一階段的旅程。
「那是我這輩子最認真的一段時間。」過往的他既不清楚電影配樂的流程,也從未將心思放在課業或成績上,卻因著對音樂與電影的愛,以及投身此業的決心,而一反過往對學業漫不經心的態度,認真上圖書館找資料、讀書、做研究,看了大量的作品,並努力惡補基本作曲理論,逼著自己跟上同學的腳步。最後,他以獨樹一幟的實驗電子音樂完成論文,更從中找到自己的創作定位。

等待 是蓄積起跑的爆發力
回到台灣後,盧律銘等了整整七年,才終於做到第一支電影長片的配樂。
等待的日子並非一帆風順,他曾主動出擊寄出履歷和作品給眾家電影導演們;也曾在前輩林強介紹的電影配樂案子裡慘遭滑鐵盧。在這之間,盧律銘持續玩樂團、創作音樂,一面投入主導電音樂團「棋盤上的空格」,並以實驗電子樂風拿下三座金音獎,也同時擔任後搖滾(Post-Rock)團「聲子蟲」的吉他手。
他曾參與多部廣告配樂製作,更跨足劇場圈,為知名導演周東彥的科技藝術作品《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等創作配樂。涉獵面向廣,彼此間自然也有相互援引挪用的地方,但盧律銘苦笑說,這意味著他當時的案源與接案生活一點也不穩定。
2017年,盧律銘才等來了機會,一口氣完成了鍾孟宏監製、黃榮昇導演的電影《小美》,以及姊姊盧謹明導演的《接線員》等兩部電影配樂。因為上片時間差異,《接線員》成為他在大銀幕上的首部作品;隔年,《小美》在柏林影展Panorama單元首映,並入圍了第54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完整一部電影 較表現自我更為重要
「電影是一個整體,音樂沒有融入是很奇怪的。」每次接受採訪,盧律銘總是再三強調這一點。不似海內外配樂大師,一聽就知道是誰的作品,盧律銘試圖將音樂的辨識度降到最低,「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音樂,音樂是創造出來的,不好好使用,在影像中就是干擾。」在他的心目中,音樂不是功能,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
因此,盧律銘為《接線員》安排了略微疏離但濃郁的樂音,一路將主角的心理情緒堆至最高點;兩年後的《無聲》,他索性抽掉煽動情緒的音樂鋪陳,以幾近安靜、靜到可以聽見存在於場景裡的刮擦與細微聲響的方式,讓真實的緊繃和不安溢出畫面。
「有些導演希望音樂作為主導情緒的武器,但我很排斥這件事。」盧律銘認為,讓觀眾感動的關鍵,是與劇中的角色感同身受。音樂只能是香料,提味、引導觀眾的感官靠近導演鋪下的網。「有時候導演給的範例,未必是他真正想要的架構跟內容。」由於彼此對音樂的專業不在同一個位置上,做配樂必須與導演有大量的溝通,才能準確地跟著角色、配合畫面、符合剪接,讓彼此間找到連結點,並相互啟發。
備受矚目的《返校》是盧律銘與徐漢強導演的初次合作,也是他第一次遇上音樂底子極好的導演,細到旋律的某個音要換哪個音都能清楚溝通。因此僅管《返校》的音樂量極大,兩人的合作卻極為快速,討論也很精準。

如此的合作默契延續到2020年金馬獎年度廣告,以及今年初甫釋出的《鬼才知道》前導影片,都在影片呈現上達到極好的效果。對於曾兩度合作的柯貞年導演來說,盧律銘更是令人安心的存在,她知道他必然會將每一支電影配樂視為作品而非商品,這點讓她格外安心。
改變 從自己開始
盧律銘一直記得,英國Kingston大學影視配樂研究所畢業那天,系主任對所有人說:「今天你們離開這個地方,會很殘酷的發現,音樂並不能改變世界;但當你們離開這裡,就有責任讓這個產業有趣一點。」這段話對盧律銘影響極深,2017年以《天黑請閉眼》獲得金鐘獎最佳音效獎時,他甚至在得獎感言裡覆述了一次。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