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去出版社上班可以寫作嗎?社群小編的工作跟文字寫作有關嗎?

去出版社上班可以寫作嗎?社群小編的工作跟文字寫作有關嗎?
20190403首爾|Photo Credit: Sunline Liu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做書」跟「賣書」都很好玩啦,但你服務的對象是「書」是「作者」是「讀者」(當然還有給你錢的老闆),真的不要把「去出版社工作」想成「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文:換日線

(作者說明:這是一篇答客問。本來的問題是這樣:文字工作者的基本門檻是什麼,是不是有自己接案跟去人家出版社之類工作的差別?)

首先,我得簡短說一下我的經歷,因為都很短暫,也很久遠前了,不知道現在的生態如何?參考之。20年前(真的整整20年)我是文學雜誌的責任編輯,兼任作家的網管(比現在的小編責任大,因為我是必須從寫程式到寫網頁架起一個網站兼做小編。)接著我幹過教科書排版、網路書店企劃、標案公司的網頁規畫設計師(加個師好像很厲害XD,要畫網頁配置那種)書展基金會短暫的企劃、獨立書店的副店長及店長(不同兩家!)最後才是我現在的接案工作。

時報出版社有一本村上龍寫的《新工作大未來》(天吶我買好久都沒拆開看過XD)我常在想應該有人好好的把「去出版社上班」的內容寫成書,現在可能要加一條「社群小編」也都要寫進去。

我有接過「寫字有錢賺」的工作嗎?有。不多,一年一兩篇。接案十多年有遇過最好的pay是寫一篇兩千字左右的文配五張圖八千塊左右。(多半都是因為北部公司的人不想花車馬費南下,找南部寫手。)再不就是要寫什麼南部的採訪文(活動、人物、地點)認識的朋友會找我,一篇兩三千塊也是要附照片之類的。

有一段時間寫政府標案的觀光文,這一系列需要露出曝光(分享張貼到其他地方的意思)連同車馬費和寫文費,差不多就是出門玩一趟有人付錢但要寫文章的狀況。(那年我就開著車寫了雲嘉南觀光景點的文,沒有得到太好的收入。)其他的,我的文字不夠好,不是那種投稿有人要或是有人邀稿的狀態。(只能認真寫matters、方格子、medium)

也曾有人問我能不能跟他一起做高雄景點書,我負責拍照,他負責寫稿。我沒答應,關於拍照,我可能比寫文堅持更多,我沒有辦法依照別人「想要」的方式拍照,寫文章還行,拍照無法。而真正讓我開始寫文有稿費的是2009年高雄世運時,負責行銷的人在很多部落客裡挑中了我,要我去充當世運記者,而且不限制我的文字和我的角度,也不用置入,一週一篇吧(忘了。)有什麼特別的活動需要去寫一下。

真正的「文字工作者」應該要是「很專業」的靠「寫字」過活。這種人多嗎?不多,大部分人多半都是「斜槓」,很少有人「只有寫字」可以生活的。接演講的、上課有車馬費的,對我來說都不是「文字工作者」,定義上要先寫清楚,畢竟很多「想要靠寫字賺錢的人」都沒有想過「很多人是靠拋頭露面賺錢的」。

截圖_2021-08-05_上午11_06_57拷貝
Photo Credit: Sunline Liu
20090726世運閉幕。

那麼「去出版社上班」都在幹嘛呢?

認真來說真的在出版社工作(或媒體工作)大概只有一種人要一直不斷寫字吧!應該是「採訪編輯」(我不確定這個職稱對不對。)比如說雜誌的專題報導,要先想個專題,再來找出對象,去訪問、啃資料,然後寫出那個專題報導。當然,線上不少記者只要抄PTT就好,文字用得很不精準、事實沒有查證的多的是,我每次看到「實習記者」寫出那些一眼就知道沒有訓練過的鄉民報導,我都會立馬關掉(不然會罵人。)

除了這種需要「採訪編輯(記者)」外,出版社從編輯(偶爾充當社群小編)、行銷企劃(常要兼任社群小編),應該每個人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文字的專業到服務作者及讀者,再看老闆和所有人的臉色,才是真正出版社裡工作的樣貌。(我很早就從「編輯」這個位置逃跑了,我沒有能力服侍所有奧客工作上要遇到的人。)

編輯要做的事:看稿、校稿(從文字稿到排成的書稿,有時要去印刷廠看印)、催稿、跟作者溝通(包括被罵和找那些交不出稿就神隱的人:作者、美編)、找人做封面(含溝通的過程到最後完稿)想新書計劃、發掘新作者、拋頭露臉上廣播做Podcast開直播賣書,真正寫字的機會可能只有想書名、書上的文案,或者在社群上說說自己做書的心得兼賣書。(編輯朋友幫我加了一條:通靈,編輯最好都要知道每個人的需求和哪一本書會賣。)

行銷企劃要做的事:永無止境的發書訊、找人讀書、推書、賣書、寫書評、寫心得、去通路報品跟別人說自己的書有多厲害,才能讓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及所有通路決定下多少量。接著發通路開出的文宣需求給美術設計(嗨,我在這),想一下行銷案型搞個什麼贈品、合作、書展,然後重複上面編輯也會做的事:拋頭露臉上廣播做Podcast開直播賣書,同樣的在他們真正有機會寫文字的時候,可能也只是「賣書的文案」或者「做書的心得」。

其實「做書」跟「賣書」都很好玩啦,但你服務的對象是「書」是「作者」是「讀者」(當然還有給你錢的老闆),真的不要把「去出版社工作」想成「可以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但特別說明的是如果跟「寫作」無關,「編輯」這項工作是一件專業性質極高的「文字工作」。

比起寫作,也許去出版社上班,你要更喜歡「閱讀」而且「樂於分享、傳遞」,你要使命必達的完成一本書,然後把它賣到每一個「願意」「花錢」的讀者手上。(我現在的角色是「書設計」,不用賣書,但我還是盡可能的能發揮一點能力幫忙讓我喜歡的書有機會被看見、被買回家。)

補述:找推薦人掛名這事,是看各個出版社的分工。

那麼「社群小編」的工作內容呢?

事實上應該把「社群小編」改成「社群行銷」會比較好理解。2020年大選前,我接了一個民意代表在選前十天的設計。(這細節有空再寫。滿有趣的。)這十天都在幹嘛?每天stand by在電腦前,隨時接「小編」給我的指令:明天掃街路線要做成幾張圖,今天新聞突發事件需要做個字卡,晚上造勢完後需要發一張圖感謝鄉親,政見政策要經常性地更新⋯⋯等等。

截圖_2021-08-05_上午11_08_47拷貝
Photo Credit: Sunline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