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人季後賽出局,防護員成代罪羔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有消息透露,NBA洛杉磯湖人隊因為幾位主將因傷未能打季後賽,決定不和首席防護員Nina Hsieh續約。
近日有消息指,NBA洛杉磯湖人隊因為安東尼戴維斯(Anthony Davis)、波普(Kentavious Caldwell-Pope)、卡魯索(Alex Caruso)、勒邦占士(LeBron James)等主將因傷未能打季後賽,決定不和首席運動傷害防護員Nina Hsieh續約。

湖人隊運動傷害防護員Nina Hsieh
「莫須有」的罪名
先要講講,NBA的防護員工作和治療師有甚麼分別。防護員會在訓練比賽為運動員準備該節訓練或比賽需要的醫療支援,可以是賽前熱身、貼紮,但也包括訓練和比賽期間的場邊觀察、傷病急救、適時轉介醫護人員或將受傷運動員護送到急症室等等。訓練和比賽後的恢復,不論是準備冰水還是按摩,也由防護員負責。一般精英隊伍的防護員更會修讀運動康復治療,甚至健身教練證書,協助物理治療師在球員傷患後重返賽場的康復訓練。而美國制度裏的運動防護員更可以在傷患確診的急性期施行電療或超聲波療法,促進軟組織復原。
洛杉磯湖人曾經有一位傳奇防護員Gary Vitti效力球隊超過30年,到退休後將首席防護員交給入室弟子Marco Nunez,但三季後Nunez不獲球隊續約。Nina Hsieh也和Gary Vitti共事過,但也只捱了兩季。很多人將她和球隊顧問物理治療師Judy Seto混淆,我承認兩位華裔師姐的外貌有點相似,看上去都很會熬——刻苦耐勞,比運動員早起,比運動員遲睡,為了運動員有好表現,她們搏盡無悔。
然而,默默低頭苦幹,卻被說成球隊不能衞冕的罪魁禍首,連球迷都知道,這只不過是「莫須有」的罪名。

其他球隊「沒兩樣」
因為疫情停賽關係,為了讓球員繼續有出場費,同樣的比賽數量被逼在復賽的有限窗口裏。比賽密度增加,代表身體負荷也加重。過了體能的臨界點,再強壯的運動員也受不到地獄賽程。這點可以參考其他球隊的球員傷患數字,其實和湖人隊沒兩樣,只不過,湖人「中招」的都是主將中的主將。
而安東尼戴維斯也被指是球員當中對健身和復健最懶惰的,康復狀況不佳也可能是其來有自。還有更多理由令外界相信Nina是代罪羔羊,如果Judy Seto可以留任的話,也令球迷們充滿無限想像。

Nina可能要先解決「汽車維修員」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要篩檢運動員對特定傷患的風險因素,首先要考慮此傷患的預防工作是否對運動員有重要性,病發前或病發初期是否已能有偵測方法,及早檢查是否對運動員有裨益,及是否有適合的方法進行檢測。
但挪威奧斯陸運動創傷研究中心Dr Ronald Bahr指出,運動傷患的風險因素就算已被科學實證,有些仍是不能逆轉(例如性別和傷患歷史)的,又例如後腿膕繩肌肌力不足,那「強」和「弱」的界線怎樣去定?一般和體能有關的受傷風險評估主要是測試肌力、柔靭度、平衡力和反應時間等身體特質,但就算在傷患數字回顧後得出受傷球員的某些體能上的特質,這些特質卻完全無法預測受傷的機率。
例如某球員的後肌肌力薄弱,但最後全季都沒有前十字靭帶受傷,可以是因為訓練量得到調整,又或者未有遇上動作粗野的選手;有球員的後肌異常強壯,但在比賽期間斷了前十字靭帶,因為對手是在褲袋裏藏著扳手的汽車維修員。
你認為這些是防護員可以控制的範圍嗎?可能Nina姐要在賽前先在後巷解決汽車維修員。
而受傷程度也是重返賽場的一個重要因素。早前我也在另文提及過靭邦占士的高腳踝扭傷本身也是棘手案子。而在甚麼事情都可以打官司的美國,若果醫護人員過早批准受傷球員重返訓練和比賽而再受傷的話,後果不只是解僱,而是專業失德指控,連帶紀律聆訊和民事訴訟,提早「解封」運動員進行訓練都不是醫護人員可以胡亂作的決定。
走在光環之後
幾年前我聽過Gary Vitti講課。說實話,我看不出對傷患的治療和防護有甚麼真知灼見,甚至我覺得他整堂課在消費他服務過高比拜恩。這個光環照耀著他,就像前曼聯領隊費格遜和阿仙奴前領隊雲加一樣,創造出無數傳奇後,接班人如何努力,都會被管理層和球迷覺得工作表現不如以前的老主顧。
一位在球會服務了十多年的防護員,立下不少豐功偉績,卻因為一個不尋常的賽季,被管理層將衞冕失敗的責任完全推到自己身上。從精英球隊墮馬的醫護人員,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將身心靈恢復過來,在精英運動項目裏工作的醫護壓力其實不比其他專科少。防護員在美國不難找工作,精英球隊的聘任和解僱在每日體育版的報道有長有短,Nina姐或許會氣餒,或許會心死,但必不能絕望。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網誌。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