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空軍運輸機墜毀50死,軍方近30年來最嚴重空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律賓空軍C-130運輸機,於昨(4)日墜毀,目前釀50死。失事軍機原先目標為平定激進組織阿布沙伊夫(Abu Sayyaf),不料軍機衝出跑道並墜毀。目前維安部隊正持續尋找黑盒子的下落。
菲律賓空軍一架載有96人的C-130運輸機,於昨(4)日墜毀。飛機殘骸散落林間,竄出熊熊濃煙。據菲律賓參謀總長索貝哈(Cirilito Sobejana)所述,失事原因為運輸機衝出跑道,釀成悲劇。
目前確認共50人喪命。其中47人為軍人,另外還有因墜機影響而身亡的3位平民,為菲律賓軍方近30年來最嚴重的空難。
菲律賓軍方30年來最大空難,多人喪命
(中央社)菲律賓國防部表示,軍方一架載有96人的C-130運輸機今天在菲律賓南部墜落,罹難人數增至45人,其中包括地面上的平民;另有5名軍人仍下落不明。
《法新社》報導,菲律賓武裝部隊在社群媒體討論群中表示,最新死亡人數包括42名軍人和3名平民。這架運輸機約於今天正午在蘇祿省(Sulu)的和魯島(Jolo Island)準備降落時,因未對準跑道而墜落爆炸起火。
《路透社》、《菲律賓新聞社》(PNA)報導,這起事故是菲律賓軍方近30年來最嚴重空難。從現場照片可見,散落在樹林間的飛機殘骸冒出熊熊火焰和濃煙,四周有身著軍服的人員穿梭;還有一股黑色濃煙從椰子樹林冒出直衝天際。
菲律賓軍方聯合特遣部隊蘇祿省司令官龔薩雷斯(William Gonzales)透過聲明表示:「有些士兵在飛機觸地前跳機,因此未受墜機造成的爆炸所傷。」
菲律賓軍方稍早發布聲明表示,已有29具遺體被尋獲,50人送醫,另有17人下落不明;目前還有尋獲生還者的希望。
菲律賓國防部發言人早先說,地面上有2位平民罹難,4位平民受傷。
菲律賓軍方發言人阿雷巴洛(Edgard Arevalo)指出,失事飛機並無遭到任何攻擊跡象,但當局尚未展開墜機調查,目前努力主要放在搜救和治療傷者。
菲律賓軍方表示,機上士兵要被送往所屬部隊報到。他們是從和魯島東北方約460公里的拉金丁根(Laguindingan)起飛,原定降落在和魯的省立機場。
這批軍人最近才從基本軍事訓練結訓,被分發到穆斯林占多數、情勢動盪的和魯島,作為當地打擊恐怖主義的聯合特遣部隊一部分。龔薩雷斯說:「他們原本是要加入我們一同對抗恐怖主義。」
菲律賓民航局發言人表示,和魯機場跑道有1200公尺,通常供民間螺旋槳飛機起降,但偶爾也提供軍機使用。
失事的C-130式力士型運輸機(C-130 Hercules)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製造,近期才運抵菲律賓。
根據菲律賓政府網站1月公布資訊,這架飛機包括在美國政府透過國防安全合作署(Defense Security Cooperation Agency)提供的2架飛機;一名菲律賓空軍發言人並表示,這架運輸機可提高菲軍重型空運任務能力。
C-130.net網站指出,墜落的這架C-130在1988年首度飛行。這型飛機是目前全球許多國家武裝部隊的運輸主力。

清剿激進組織軍機錯過跑道,墜毀於帕蒂古萬加村落,釀失事主因
根據《中央社》報導,失事軍機是在降落蘇祿省南部和魯島機場時衝出跑道,墜毀於帕蒂古(Patikul)鎮的萬加(Bangkal)村落,而釀成悲劇。當時搭乘軍機的軍人為前往平叛的部隊,目標為激進組織阿布沙伊夫(Abu Sayyaf)。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阿布沙伊夫為一伊斯蘭組織,被菲律賓政府視為恐怖組織。而帕蒂古就是阿布沙伊夫的地盤。
根據《中央社》報導,目前維安部隊持續尋找飛行資料紀錄器(黑盒子)的下落,而現在也沒有跡象顯示軍機是遭阿布沙伊夫等叛亂分子擊落。
延伸閱讀:
- 烏克蘭軍用運輸機墜毀:機組與空軍大學學員25死,2人最後一刻跳機重傷生還
- 號稱「台版死神」,中科院研發中的騰雲無人機在台東發生墜毀意外
- 空軍司令部:2架F-5E戰機交換隊形時擦撞墜海,新婚飛官羅尚樺殉職、另1人持續搜救中
參考來源:
- 菲律賓軍方近30年來最嚴重空難 運輸機墜落增至45死(中央社)
- 菲律賓軍機墜毀47死 降落時衝出跑道肇禍(中央社)
- Philippine Military Plane Crashes With 96 People Aboard(紐約時報)
- 菲律賓軍機墜毀釀50死53傷 部隊持續尋找黑盒子[影](中央社)
責任編輯:曾凡芸
核稿編輯:翁世航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