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昔日富裕輝煌的海地,如何淪落為總統的葬身之地?

昔日富裕輝煌的海地,如何淪落為總統的葬身之地?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今的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亦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造成今昔強烈反差的原因是什麼?這要從海地的建國歷史開始說起。

文:吳祈攸(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

2021年7月7日這一天,在台灣最令人遺憾的國際新聞,應屬海地(Haïti)總統喬夫內爾・摩依士(Jovenel Moïse)遇刺案。針對此事的內容,各家媒體報導洶洶,筆者在此表示對海地政府的哀悼之意。

但筆者想問的是,除了海地是我們的邦交國和2010年的海地地震,各位對海地的了解有多少呢?筆者認為,在看海地總統摩依士遇刺案之前,就讓筆者用筆譜出這個國家的前世今生。

海地是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的國家,地處西印度群島的西側。同時也是台灣的邦交國,亦是我國現有15個邦交國之中,唯一以法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海地曾被法國殖民,在殖民期間,因法國大量投資基礎建設並栽培熱帶經濟作物,使經濟發展有成,海地首都太子港更搖身成為當時全球最富有的殖民地首府城市。

但這段輝煌歷史,和現在的海地似乎難以相呼應。如今的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亦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造成今昔強烈反差的原因是什麼?這要從海地的建國歷史開始說起。

海地原先是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的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航行至此,將此島命名為西班牙島,並在此建立據點,這也是西班牙殖民美洲的開端。在殖民過程中,殖民者從歐洲帶原當時的流行病「天花」,而缺乏免疫力的阿拉瓦克族在傳染病肆虐下,大量死亡且幾乎絕跡。

為了補足勞動人口,西班牙只好從非洲引進黑奴。1697年西班牙將海地割讓法國,在法國的經營下,開始了海地的經濟輝煌時代。但繁榮的背後,是殖民者的資源掠奪與壓榨,18世紀末的海地人口約60萬,黑奴占94%、法國人僅占6%,而財富卻幾乎掌握在6%的法國人手中。

這些替殖民者工作的黑人,積年累月下來極其不滿,而18世紀的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的風潮,給這些拉美殖民地人民革命的契機,掀起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從1791年開始在經歷13年的獨立戰爭後,海地在1804年成功推翻法國,建立共和國體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非裔黑人起義推翻殖民統治的國家。

獨立未必會使一個國家立即步入正軌,尤其在經濟自主上。海地獨立初期,法國並不願意承認其主權國家之地位,導致世界各國也不敢與海地有過多接觸,讓海地在國際外交頻頻受阻。直到1825年,法國願意以「盜竊奴隸及殖民地」為由要求賠償金,作為承認海地獨立的條件,同時利用法軍海軍武力威脅海地賠款。而這筆賠償金在幾經斡旋之下確定為9000萬法郎。

法國王室早知道海地政府無力債務,當時的歐洲各國也認為賠償金額過於誇張,但海地為了取得獨立地位只好忍氣吞聲,如此龐大的債務黑洞到1947年才全部清償,海地獨立近150年的財政負擔都在這筆賠償,導致該國的政府預算短缺,在教育經費與基礎建設上難以投入發展,國家中堅人才的培育自然相當艱難。

而海地經濟除了受賠款之累外,本身國內經濟產業的轉變也是關鍵。過去海地得以成為富饒之城,是依賴熱帶經濟作物出口,在獨立之前海地蔗糖與咖啡出口,分別占歐洲市場的40%與60%,1789年海地還成為世界第一大的產糖地,經濟風光自然不在話下。

但海地獨立後,眾多非裔黑人只希望成為自耕農且種植糧食作物,海地政府就將廣大的甘蔗種植園拆分成小地產分配給人民,雖然這樣的分配有助於養家活口,但經濟收入明顯大減。從蔗糖出口即可得知,1791年海地的蔗糖出口量為7萬4000噸,1825年跌至2萬噸,1960年為1萬5000噸,連年遞減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許多殖民地獨立後,不以經濟作物為國家經濟基礎的結果,大多是國家貿易獲利銳減,也無法帶動產業升級或轉型。加上過去長年的獨立戰爭之下,基礎建設均毀,海地人民並沒有相關技術能力,能夠重建生產工具。無奈更糟糕的是,海地每年都有強大颶風襲擊以致洪水不斷,同時因為在地震帶的關係,大小地震相當常見,最嚴重的一次是2010年7.3級海地地震,造成27萬人死亡,340萬人受災的情形。

種種因素,使得無論是先天條件或是後續治理,海地皆遭逢極大困難,至今70%的海地人每天收入只有1至2美元(約54元台幣),生活條件十分艱難。

DSC_0676
左七為海地國旗|Photo Credit: 吳祈攸提供

在瞭解海地歷史與經濟發展後,回到摩依士總統遇刺案的議題。摩依士的背景是經營香蕉種植業,在擔任總統之前,從來沒有從事公職的經驗,因為清新素人的特質,被前任總統馬德立(Michel Martelly)相中,成為他的指定接班人選。

摩依士在2017年2月7日就任海地總統以來,國內能源價格居高不下、行政團隊更迭頻繁、涉嫌貪瀆下,使摩依士的民望,在2018年開始受到挑戰。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地政府在2016年2月馬德立總統下台後,因內部政治紛亂,有進入一段無總統時期。造成摩依士的任期是要從2016年2月算,還是從2017年2月算,國內對於任期結束的定義,產生了極大分歧。

由於摩依士是在2016年11月贏得總統大選,但就職是在2017年2月,摩依士認為是2022年才結束,又因依海地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為5年一任且不得連選連任。亦即摩依士下屆並無競選連任的資格,隨著即將任期結束,摩依士所面臨的政治跛鴨(lame duck)效應也越大,反對派認為摩依士的執政越久,對海地政府的國家發展將越不利。

但摩依士總統暗殺事件的發生,是有跡可循的,在今(2021)年2月時,海地政府才針對涉嫌企圖暗殺總統政變的涉嫌人,進行大規模逮捕,不過還是無法避免憾事。現在許多國家擔心此事,將帶來海地憲政的不良發展,或帶來國內民意的長期動盪,但筆者相信海地政府正在做民主交接的準備,就我們靜觀其事態發展吧!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