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預測失誤+氣象局誤判,台灣如何不再重蹈5月兩次大停電?

台電預測失誤+氣象局誤判,台灣如何不再重蹈5月兩次大停電?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用電數據分析停電原因,台灣環保聯盟向政府有四大訴求:政府應在綠電建設上加速進展、加速本年歲修、工業與民生加強節電、提前做好來年的用電預估,避免今年5月的停電狀況再次發生。

文:Lin,Chien-Yen(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能源暨永續專案研究助理)

今年513、517全台大停電影響百萬人民,經濟部在5月13日的記者會說明這次的停電有四大原因,用電高於預期、三部機組正在歲修、綠能發電量估算誤差及水力機組無法支援。經濟部曾文生次長認為這次停電是「最壞狀況疊加在一起」。 我們擔心又繼續發生停電事件,然為什麼停電?需徹底了解及要求及時改善。

立法委員洪申翰則在5月18日臉書貼文上指出台電電廠的歲修排程,沒有完整考量提前高溫、缺雨缺水的極端氣候情境,加上產業經濟大熱因素,以致在用電創紀錄高峰的時段,竟超過12%的大量機組在歲修。

細究513、517的大停電的原因,整理分析有如下短期的原因:

台電預測失誤及氣象局誤判

根據台電官網未來兩個月電力供需預測指出:「未來兩個月電力供需預測,係依據本公司負載預測及發電機組狀況,並參考中央氣象局長期天氣預測資料修正產生。」。

台電在5月初時預測5月下旬尖峰附載為3549萬瓩,然而中午的實際用電量已超過3670萬瓩,如此預測失準?在2020年5月8日創下的當年5月最高用電量3379萬瓩的紀錄,在2019年5月16日的3331萬瓩,如此看來今年5月預估3549萬瓩看似合理,那台電究竟在哪裡出了問題?

真正的原因是氣候變遷已發生了,且正影響我們的生活,正影響著我們的發電系統。今年5月,台灣平地均氣溫達27.82℃,為有氣象觀測紀錄70多年以來「最熱的5月」。

高溫36度  民眾撐傘擋太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不只台電的預估錯誤,中央氣象局的預估也失準。根據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季長期天氣展望」台灣各地區5月平均氣溫之氣候正常值範圍(單位℃):北部 25.2~25.9、中部 26.1~26.7、南部 27.6~28.0、東部 25.0~25.6。

顯然中央氣象局判斷也失誤,導致台電預測也連帶出了問題,連帶導致513、517大停電。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布「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讓台灣也出現極端氣候,導致高溫、缺水,台灣長期氣候風險均高於亞洲鄰近經濟體,而依照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評估,指出過去50多年以來,全球或台灣極端溫度事件日趨頻繁,尤其極端高溫頻率增加、強度增強。對此台電電力調度處長吳進忠在5/13記者會上也坦言,過往電廠開發從未考慮氣候變遷。

政府應更加重視「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氣候風險」問題,在將來的能源決策中改善問題,審慎的提出相對應的政策。

圖一
作者提供

安排歲修不當

電力調度和機組歲修安排,都是參考往年數值,然錯誤的溫度預測導致錯誤的用電預測,安排歲修就大有問題。

根據「2016開放台電結案報告」各項議題回應說明中,論及:氣「因應候變遷及近兩年系統備轉容量偏低之困境,經檢討後原定每年6月16日至9月15日夏月期間不安排大型機組歲修,2017年調整為5月21日至9月30日不安排歲修為原則。」

回到513當時林口3號燃煤機組(80萬瓩)、核三1號機組(95萬瓩)、協和4號燃油機組(50萬瓩)、興達2號燃氣機組(44.5萬瓩)、大林6號燃氣機組(55萬瓩)、大潭6號燃氣機組(72.5萬瓩)等等在歲修或因故停機。當時計約達10%的發電機組不能運轉上線。

但是今年5月中,協和4號、興達2號燃、大林6號及大潭6號,共四部大型機組仍在歲修,最晚預計7月19日才會全部歸隊。

顯然台電在這一方面不符上述2016年報告:在5月21日至9月30日不安排歲修的原則,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

9uq9q479ore7phguuys957xqsuhol7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加上核二1號機已於7/1停止運轉,我們在網上看著它的發電功率逐漸降下來,甚為慶幸,我們向「非核家園」又邁前一步。但是除役的核二1號機裝置容量約98.5萬瓩,台電為此準備了嘉惠二期新增機組為50萬瓩,仍短少48.5萬瓩,其餘部分將由再生能源和燃氣發電來填補,對此我們仍需密切關注台灣的用電情況。

再生能源發展較預定延遲

台電在5月13日經濟部記者會指出,較原本預估再生能源供電量不足:水力機組減少180萬瓩,太陽光電比預測少了30萬瓩,風電也比預測少了25萬瓩。

若我們重新檢視513停電當天發電量,台電官網指出14點30分太陽能為280.8萬瓩、風力為8.4萬瓩、抽蓄發電為122.2萬瓩;14點50分太陽能225.5為萬瓩、風力為7.7萬瓩、(救援性的)抽蓄發電為227萬瓩。

太陽能發展時程較預期延遲,政府規劃的大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至20%,其中太陽光電截至2020年底累積總裝置容量應達6.5GW,但據台電官網指出截至2021年3月完成僅5.76GW,未達發展目標。經濟部官員解釋,因疫情影響,光電板部分原物料短缺,預計會在第二季可趕上。

風電發電量也不如預期經濟部預計,原本2020年累計設置目標約520MW(0.52GW),雖然截至2021年3月完成已有937MW(0.937GW)。但風力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性、季節性變化頗大,台電統計指出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每年1至3 月及10至12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70%,相較之下夏季用電高峰4至6月恰是風資源最弱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