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拿大無名墓事件,反思台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工作

從加拿大無名墓事件,反思台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工作
Photo Credit: 王崎@Wiki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家元首的道歉,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在調查工作背後,原住民族所遭受的迫害或許終於能獲得真相,而當今的台灣社會真的準備好面對這些真相了嗎?

文:王商益(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成員)

近期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和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的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共發現近千具孩童遺駭,消息一出震驚加拿大全國,並引發許多民眾於加拿大國慶日當天推倒英國維多莉亞女王(Queen Victoria)及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雕像,象徵對殖民歷史的憤怒。

加拿大政府於2008年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透過與調查與揭發加拿大原住民族及其他民族早期受迫害的歷史,研究探討如何化解種族仇恨及撫平傷痛的政策,同年加拿大前總理哈珀(Stephan Harper)更首次公開代表加拿大政府為100多年來對原住民的迫害道歉,並成立相關轉型正義調查工作延續至今。

台灣也參考加拿大及澳洲政府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政策,於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族日,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總統蔡英文也代表政府為過去400年以來,台灣原住民族所受到的傷害而道歉,希望開啟國家內部所有人邁向和解的開始,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召集各族群代表,同時組成土地、語言、歷史、文化及和解工作小組,以國家元首身分作為會議主持人。

至今,雖已召開數次會議將族群的議題進行彙整盤點,可以看見轉型正義的工作已有初步成果,但仍有許多國民不了解總統為何要向原住民族道歉,甚至不知道國家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工作的內容。

對照西方國家的「原民史觀轉型正義」,台灣能多做些什麼?

當原民轉型正義先鋒者加拿大的人民藉由推倒殖民崇拜的雕像,反思該國殖民歷史真相,反觀台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工作才剛起步,關於威權崇拜的去殖民化至今仍有許多面向值得討論。

例如台南火車站前的鄭成功雕像,從當地原住民的史觀來看,鄭成功的登台開墾造成許多原住民部落土地及文化的流散,因此有曾有原民團體多次表達抗議,其中亦有原民青年拍攝影片,以台灣原住民的角度來看鄭氏政權為主題,闡述「威權殖民形象的佇立,會造成族群歷史傷痛的延續」,歷史不應只是單方面詮釋歷史人物的殖民目的性表象,應該客觀地從不同族群的角度去審視。

Zheng_Chenggong
Photo Credit: Gisling@Wiki CC BY 3.0

而關於原民史觀的轉型正義工作,據不同國家和區域則有不同的做法,如美國已有10個州和逾百座城市將哥倫布日改為原住民日,並有當地多個大學領頭以行動支持原住民日,當中參與的學生分享「設立原住民日的意義是作為一個族群關係修復的過程」;菲律賓當地對於航海家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也有不同族群視角的討論,現今麥哲倫雖立有紀念碑,但同時在旁也立了原住民的石碑,一面介紹原住民如何被麥哲倫迫害,一個則說明航海家麥哲倫的探險事蹟,呈現多元史觀並存的形象。

澳洲高等法院在1992年作出「瑪莫案第二號判例」(Mabo No.2),否定過去將墾殖地視為「無主之地」的原則,並承認原住民族在傳統領域的權力關係,建立國家與原住民族之間法律條約的制定,後期連帶影響美國、加拿大及紐西蘭等國家開始正視國家建立過程的正當性,原住民族也透過訴訟,使得原住民族的主體性主逐漸獲得關注,訴訟判決的結果也幫助國民對於過去歷史的脈絡有不同面向的反思。

總統道歉之外,仍有許多去殖民的工作該進行

對台灣的原住民族而言,無論是荷西殖民、鄭氏政權、滿清政府、日本政府,抑或是當今的中華民國政府,都是在未經過台灣原住族群同意的情況下剝奪了原住民族在土地及文化上的主權。

原民團體聲援王光祿打獵釋憲案(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遺憾的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人似乎對於這種歷史的發展過程視若無睹,在國家制定轉型正義相關條例的過程中,也切割了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彷彿過去的歷史是一片空白,甚至在網路上也常出現「原住民得到福利還不滿足」、「原住民的生活已很富裕」等言論,顯現族群之間的不了解,也未見對於國家政府機構成員文化敏感度的訓練培養,成為國家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工作的重重阻礙。

現今台灣以多元包容作為民主社會的價值基底,國家元首的道歉,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重要里程碑,雖然在調查工作背後,原住民族所遭受的迫害或許終於能獲得真相,而當今的台灣社會真的準備好面對這些真相了嗎?道歉後,若沒實行去殖民的體制作業,與主流社會持續對話,使普羅大眾對於過去歷史產生民主共識價值,傷痛仍舊會重蹈覆轍。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