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不是件壞事,有問題的是叫你「別想太多」的那個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迷惘」是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要不是那些迷惘,我就沒機會去省思自己,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改變現況。只是大多時候,我們都不覺得迷惘是件「好事」。
前幾天看到自己在11年前的一篇貼文,那時後FB在台灣剛開始蔓延,我還沒幾個FB好友,也不知道怎麼用社群媒體,很常在上面無病呻吟,當時我寫著
「畢業八年的高中聚會,一年的研究所聚會,突然有點迷惘現在人到底是為什麼要出社會工作!?」
雖然像個愛抱怨的屁孩,如今回頭看,我卻發現如果沒有當時那份抱怨、沒有那些「迷惘」,我也不會有現在的自在。
沒有那些迷惘,我可能會乖乖地找MBA畢業該找的工作,「順利」進入職場,然後不管過的開不開心,那份優渥的薪水、和多數人眼中的「好工作」,很可能讓我的人生從此少了其他可能性。
為什麼這樣說?
那些人生不同階段,我曾有過的迷惘
我還記得高中進入第一志願後,我突然發現怎麼考都考不贏班上的同學,一百分忽然變成遙不可及的時候,我心裡常常不時地冒出一個念頭「我到底是為什麼要讀書?」
不過,那時候的我,從來沒有面對過這個迷惘,也沒有因此做過什麼,只是忙著翹課、打撞球、看小說,到了高三才急忙地念書考試,最後以全班(倒數)第二名的成績作收。
因為化學補習班老師一天到晚跟我們說,未來是材料和生科的天下,我大學志願幾乎全部都填材料,分數不到就填化學。最後,錄取一所私立大學化學系。
大學對我來說,最大的差別就是「離開家」的生活,也終於有一台自己的電腦。於是我繼續翹課、上BBS、聊MSN、抓影片、打球、談戀愛。
結果大一上學期差一學分被二一,那時候我覺得只要考前抱佛腳、不被當,學期末寄回家的成績單不要太難看就好了,反正我也不愛回家、自己住在宿舍很開心。
一直到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化學系得找教授做專題,看到實驗室裡學長姐的「工作」,我才再次開始迷惘「這就是我畢業後的樣子嗎?」

不論是繼續考研究所(當時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從大三準備考研),還是去找相關工作每天陪試管、燒杯,我好像已經看到自己一輩子了,我更迷惘的是「我到底要什麼樣的工作和生活?」
就因為好奇,我跑去選了一門商學院大一的「經濟學」,才發現與其在那邊背化學反應,我更有興趣了解「人如何做選擇」,後來還拿到那門課「書卷獎」,那是整個大學生涯我獲得唯一跟成績有關的獎(嚴格來說應該是國中畢業後唯一一個)。
也讓我下定決心不考化研所,轉考商管研究所,只是沒想到在補習班讀管理、念經濟如魚得水的我,進了MBA卻對研究所的課程大失所望,沒幾個老師的授課是讓人感興趣的,於是又再次開始迷惘「我到底想學什麼?」
後來跟學長聊起「休學」的規劃,卻被一句話點醒「研究生不該期待老師教我們什麼,而是自己去找學習資源。」我開始大量參加活動,當各種幹部;參加商業競賽,被淘汰沒關係隔年再參加;跟同學創辦網站,遇到困難就想辦法找人脈找資源;自己投履歷找實習,一個暑假不夠我連續兩個暑假都在實習。
只是沒想到,MBA時期對外商、管理顧問也心生嚮往的我,因為「外務」太多沒有順利畢業,卻在幾次同學會中看到那些找到好工作、壞工作同學,除了薪水不同,其他都差不多的時候,我又再次迷惘了⋯⋯
於是畢業後的我,決定當完兵先去非洲當一年國際志工,回來後總算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工作,在沒有任何背景下投入媒體業,從一個月不到22K開始,就這樣在網路媒體做了六年。
只不過在媒體的倒數兩三年,我心裡又開始冒出各種迷惘,「這是我想做一輩子的工作嗎?」「如果不做媒體我還能做什麼?」「我很在乎教育但我可以做什麼?」

為什麼我覺得,迷惘是件「好事」?
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大學的前兩年,我從高中第一志願跌到谷底,而且還在谷底唸到差點被二一,那時候的我除了考前一週會讀書,其他時間不是在球場、就是在網路上,那是迷失不是迷惘。
但唯一讓我「後悔」的是高中的自己,那個曾經一次又一次出現「迷惘」的自己,而我卻一而再再而三「錯過」,更沒有為此做過任何改變或調整。
或許是我覺得,身在第一志願,憑什麼去質疑讀書的意義?
國中努力唸書我才能考上第一志願,不就是讀書的意義嗎?
身邊的同學都在努力唸書,考個好大學就是讀書的意義吧!
於是,當時的我覺得「迷惘」是件「壞事」,那讓我懷疑自己,也懷疑身邊所有的人。所以我從來沒有、也不敢去面對那一份迷惘,只是假裝自己不迷網。
直到多年後,我才發現「迷惘」其實是件「好事」。因為要不是那些迷惘,我就沒機會去省思自己,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改變現況的機會。

事實上,「迷惘」是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而這個「第一步」人皆有之,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惘。
只是大多時候,我們都不覺得迷惘是件「好事」。
或者應該說,我們通常會覺得、或是被告知迷惘是個「壞事」,它讓我們患得患失,跟身邊的人不一樣,跟社會格格不入。
一旦認為迷惘是件「壞事」,我們就會跟自己說「不要想那麼多」,身邊的朋友或長輩也都會告訴我們「不要東想西想」。於是那個「第一步」通常變成了「最後一步」。
於是,我大學畢業就會去考化研所,做個行屍走肉的工程師;於是我MBA畢業就該去找個人人稱羨的工作,但其實自己一點也不快樂;於是在媒體做得好好的我不該還沒想清楚就先裸辭,結果好死不死遇到疫情爆發。
「該害怕的不是迷惘,而是假裝不迷網。」
就是因為,後來的我總相信迷惘是件「好事」,既然是好事,就沒什麼好害怕的,我可以大辣辣地面對,更敢於去找答案,即便那個答案從來不會馬上就找到。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