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表演藝術如何自救?各大樂團、劇團團長談產業的困境與生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疫情,表演藝術圈的「劇場人」都在做些什麼?關鍵評論網特此專訪各大表演藝術工作者,讓讀者一窺產業底下的困境與生機。
自從本土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提升疫情警戒進入第三級後,就對藝文產業產生重大打擊,尤其是藝文表演團體受創嚴重,也只能含淚陸續發布活動停辦、異動或調整等防疫措施。原本以為7月12日有機會解封,但三級疫情警戒至今仍未解除,最終仍然希望落空。
「許多人可能以為朱老師及打擊樂團隊很強大,一定沒問題,但事實上,情況或許正好相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兼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表示。
「表演藝術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遇到疫情藝文產業往往是站在海嘯浪頭的第一排,衝擊來得比其他行業早,卻最晚才能恢復如常。」朱宗慶指出,從2020年全球疫情開始藝文產業便受到衝擊,並且最晚才解封。表演團隊尚未從去年的疫情衝擊中恢復元氣,便又面臨二度演出停擺、且三級警戒維持超過二個月的境況,「衝擊力道前所未有,已經可能根本性地改變整個產業狀態。」

朱宗慶進一步解釋:「以我創辦的打擊樂團為例,2021年第二季年度演出於開演前一週而宣告取消,原本2020年受邀前往,因全球疫情爆發延至2021年下半年的美國巡演也確定無法成行;暑假的兒童音樂會、十月的下一季演出,都因應疫情持續調整中,而打擊樂教學系統也停課,至今仍無法恢復實體現場授課。還有團隊定期會舉辦的大型國際交流活動,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等,也因為全球疫情而暫停。」
防疫期間,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除了持續居家自主練習,保持專業演奏能力,也透過線上視訊會議籌備接下來的演出製作,規劃產出既有的系列線上影音,繼續強化在數位時代裡與觀眾、樂迷的接觸與互動,開始運用更多的數位媒介,在臉書與YouTube頻道播出樂團成立35週年系列影片,醞釀多時的官方IG也正式上線。
去年因為疫情肆掠與放置道具廠房大火的衝擊,讓紙風車劇團與綠光劇團損失慘重,尤其是紙風車劇團,2021年原本製作了更好、更有創意的全新劇碼,也由於疫情更加緊繃,導致原本安排好的戶外演出全數遭到取消,短期內的急需尚未能彌平,又面臨新的經濟困頓,讓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承受極大壓力,甚至向高雄銀行借款,只求讓劇團撐下去,並號召大家小額捐款贊助,支持劇團繼續進行公益專案工程。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表示,從去年到現在,所有的活動都已經取消,今年上半年超過70場演出都暫時先延到下半年,以往熱鬧的排練場變得冷冷清清,表演舞台也空空蕩蕩。以往紙風車劇團、綠光劇團把社會捐款當成免費演出,靠著票房收入、承辦大型表演活動及演出盈餘作為劇團營運,但受到疫情衝擊,光是停演而減少的票房,損失就高達上千萬。

「目前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的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台灣鄉村卡車藝術工程、青少年反毒戲劇工程三大公益專案,與紙風車劇團的大型戶外演出《雨馬》,綠光劇團重製經典原創音樂劇《結婚!結昏?辦桌》及《人間條件七》全新創作巡迴,都被迫暫停或延期綠光劇團。不過短暫的停頓,是蓄勢整備的好時機,我們很正向面對問題。」
每年第二季都是表演藝術演出的旺季,但遲遲不能解封,許多體質較脆弱的劇團可能會瞬間瓦解;況且就算解封了,整體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復甦緩慢,也很難馬上恢復到原本的生態狀況。任建誠接受關鍵專訪就表示:「當劇場大門再次敞開,要回到過往狀態,還是需要一段時間;而梅花座、間隔座等措施,也會對團隊演出的票房產生影響,然而現階段還難以預期,何時能走到那一步。」
「這次疫情讓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都受到影響,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將直接影響企業贊助表演團隊的預算。而職業劇團因演出取消,沒有了展演相關收入可支應,存活也將會十分辛苦。當恢復元氣之路越拉越長,藝文團體將面臨史無前例的關口。」任建誠坦言,就算只是從三級降到二級,還是會有些活動限制,「尤其紙風車的演出常需要跟小朋友互動,家長一定會有所顧慮。」

朱宗慶也認為現在一切都還是未定之數,令人有許多陌生與不確定。這一波疫情來得太突然,很擔心有些團隊可能撐不過這波疫情,因為藝術工作者為了一場演出,前後過程需要付出的成本,實在很難以向外人道。「平時呈現光鮮亮麗舞台的背後,藝術工作者為了一場演出所要付出的成本,已難以為外人道。許多演出團隊、藝術家受疫情衝擊而面臨到的困境,更只能說是『痛得說不出話來』。」
針對藝文產業面臨的困境,文化部也推出紓困方案與相關貸款方案,提供藝文紓困4.0及量身打造的「演藝團體紓困貸款專案」,讓藝文團體能度過疫情難關。文化部估計今年疫情對藝文界造成的損失至少在80至100億之間,除了紓困與貸款,文化部也在研擬相關疫後振興計畫,為未來深化振興預作準備,包括購買版權協助線上播出等,文策院也陸續啟動動畫、劇場、演唱會商演等開發方案。
「文化預算本非大餅,文化部的紓困補助是最基本方式,若是力道不足,其他振興復甦方案都會非常困難。無論何時,都很感謝文化部在疫情期間,投入了極大的心力,盡力想辦法協助所有的藝文工作者度過難關。」朱宗慶表示,雖然疫情帶來衝擊,但時間仍在原有的軸上前進,所有的工作必須步步行進,當挑戰來臨,就勇敢面對。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7-14 紓困申請繁雜、想復課又被認定「環境高風險」,補教業該如何救自己?
- 2021-07-14 「Delta變種病毒對中和抗體的敏感度降低」,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施打兩劑是很重要的
- 2021-07-14 【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表演藝術如何自救?各大樂團、劇團團長談產業的困境與生機
- 2021-07-14 解封後一週確診爆增5萬例,第一劑疫苗覆蓋率達80%的荷蘭為何失控?
- 2021-07-14 代表馬來西亞政府抗疫失敗的三個關鍵字:插白旗、掛黑旗、食物銀行
最新發展:
-
電影總票房砍半、傳統戲曲失舞台⋯⋯疫情重擊文化產業8大面向,文化部將提新振興計畫 9月前
-
【專訪】阮劇團團長汪兆謙:藝術不可能自外於市場,面對這兩個元素不應該是單選題 1年前
-
【國表藝專訪】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更多在地共融,來衛武營看演出就是一種時尚 1年前
-
【國表藝專訪】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打造人與生活、藝術共生的非典型劇場 1年前
-
【國表藝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35歲「斜槓大叔」兩廳院,朝世界頂尖劇場邁進 1年前
-
疫情衝擊藝文產業,文化部再推《藝FUN線上舞台計畫2.0》,獲選者最高獎助150萬 1年前
-
疫情升溫衝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部再推紓困補助最高250萬元 1年前
-
肺炎疫情再度衝擊藝文產業,紙風車劇團、國家交響樂團等表藝團體接連取消演出 1年前
-
國表藝轄下三大場館藝術總監全數留任,共同為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做努力 1年前
-
義美董座高志尚接任國表藝董事長,文化部長:具國際視野的音樂素養,長期關心台灣藝文展演 1年前
-
【劇場】大疫來臨,線上為解?談表演藝術實踐線上展演的突圍與失落 2年前
-
2021藝FUN券加碼推出提升至300萬份,怎麼使用、誰能登記抽籤等疑問一次解答 2年前
-
文化部與流行音樂界推動線上售票演出,SoulFa靈魂沙發打頭陣、金曲最佳新人?te壞特接力 2年前
-
【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大疫時代的解方就是「擁抱數位」,單憑創作熱情贏不了這場戰役 2年前
-
兩廳院推動「OPENTIX Live」線上觀演功能,首場表演票價僅1元提供觀眾不同選擇 2年前
-
【專訪】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將台灣原創IP推向世界 2年前
-
疫情催生數位轉型:文化部推線上售票演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獲選者最高獎助150萬 2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