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美劇《性/生活》:嫁給高富帥老公後外遇,孤獨人妻到底在想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性/生活》(Sex/Life)女主角比莉是剛生完第二胎的媽媽。產後的媽媽和嬰兒在兩人世界裡憂鬱和孤立,沒有人和她說話。當她只能和嬰兒說話或自信自語時,她想起了和前男友的「濃烈連結」,正好跟她孤獨而靜寂的育兒世界形成強烈對比。
(本文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自從我看《性/生活》(Sex/Life)第三集那爆紅的19:50處後,我逼問老公,男主角布萊德的屌是真的還是假的?「那男人鳥很長」,我妹說。她說昨天才和朋友討論這部曾在Netflix台灣排行榜前幾名的影集。
《性/生活》(Sex/Life)的劇情是女主角比莉嫁了一個高富帥、事業有成、心地善良、讓人羨慕和嫉妒的老公。他們住在美國郊區令人夢想的房子,平日和兒子、女兒在家門口野餐玩耍;小女兒剛出生幾個月,還在哺乳中。比莉暫時放棄心理學博士的資格,當一個溫柔而理想的妻子和媽媽。老公下班回家後會先親吻兒女,然後把女人視為理所當然存在的空氣。比莉想要老公多看她一眼,渴望和老公人和人之間的連結,但發現在現實的婚姻條件中,怎樣都連結不到。渴望連結卻找不到連結,於是比莉開始寫起日記。
某天,比莉的壞壞前男友把她拉到在夜店的角落做愛,前男友把他的手下探到比莉的陰道,被壓在牆角的比莉花容失色,嚇了一跳抓住前男友的手,問前男友「你要幹嘛?」前男友對著喘氣呻吟的比莉說:「你希望我停下來嗎?」接著前男友親吻和咬女主角的乳頭。比莉呻吟著向前男友說:「你好折磨我⋯⋯」鏡頭切換到比莉側躺在郊區房間,因餵小女兒母奶,在乳頭被咬的疼痛中驚醒。比莉的乳頭在鏡頭裡滑跳出來,笑著跟小女兒說:「你好折磨我⋯⋯」
在母職和妻子工作的空檔裡,比莉利用破碎的時間在深夜陪自己喝酒,邊喝酒邊寫日記。日記的內容是那些過去和前男友「人和人連結(做愛)」的生動細節。但有一天,日記被早起的老公看到,為婚姻生活埋下巨變的序曲⋯⋯

過度性化之外的重要面向
我看了幾篇影評,發現影評面向不外乎:1、已婚慾女(女主角)性需求很大,所以是她的錯。2、這個人妻到底在想什麼?明明很幸福了幹嘛自我毀滅?還是她的錯。3、女主角因為寫(性愛)日記被老公發現,影集讓我們就這樣看著她如何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因此錯還是在她。
現有影評的結論都是:夫妻要好好溝通,身體和心靈都要好好連結,找回新鮮感、找到共同興趣、找到婚姻的平衡點。不管影評的結論和建設性為何,你會發現千錯萬錯都是女主角的錯。
這些影評無法貼近我自己和我所了解的女性經驗,為了避免整部影集因為行銷或是各種原因而被性化,進而讓高度性化的評論淹沒女性的主體經驗,所以本篇文章會說明,我做為女性,做為一位心理師,我認為未被注意到但是頗為重要的面向。

母職生活的框架與掙扎
這個影集除了視覺和聽覺的娛樂效果,前男友的調情和老公的深情都會讓女性觀眾覺得,天啊,這是天菜。但我認為整部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把精神外遇作為敘事主軸。這是非常聰明的決定,因為如果安排女主角把外遇「做」出來,一開始就開幹,會直接變成觀眾心裡的A片,觀影角度就會變成反正這女人就是賤、性欲高漲,有老公了還跟別人做等等。女性對情欲的掙扎就沒辦法完整呈現,會直接被性化。
而我認為編劇不是在玩觀眾,就是帶觀眾玩,帶觀眾探索各種關係與價值的雲霄飛車,探索一夫一妻制度,探索精神外遇,探索性愛派對,探索婚姻中的報復,探索女性的第三條路,探索開放關係,到最後回到貌似老派、睜一支眼閉一支眼的婚姻關係,以及看似踩上女性主義情欲自主的結局,是整部戲精彩之處。
另一個好看之處是,片中女性的身心感官畫面切換自如。比如第一集裡,把女主角的乳頭從被挑逗的性器官和餵母奶的哺乳器官,進行畫面上的轉換呈現。同時在場景變換中,編劇讓女主角從婚姻和母職生活中逸出,邊照顧小孩邊想前男友,讓人感到真實又刺激。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女主角比莉是一個心理學博士候選人,結婚前在大學授課。女主角好友莎夏則是完成心理學博士的教授。她們兩個年輕時是玩咖,盡其可能地思考和感受,也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事。但這部片讓我們看到,擁有生涯成就的女性,不管事業發展得如何,進到婚姻後,框架大多是同一個。
每一個女人都要穿別人的鞋子走路,如果你是女人,角色只有妻子和母親;女性不能有欲望,不能隨意出門,要關在家裡餵奶,不能幻想,不能寫日記。
雖然整部戲對女性欲望的凝視並不友善,但劇中角色其實也試圖反抗這些凝視和單一框架。除了上述之外,劇中還有其他重要面向,可以從中思考和感受女主角的心境。

一、產後狀態:憂鬱和孤立
女主角比莉是一個剛生完第二胎的媽媽,雖然她兒子又帥又懂事,女兒又天真又可愛,但我們別忘了,產後荷爾蒙會讓女主角產生身心劇變甚至憂鬱。產後的媽媽和嬰兒在兩人世界裡憂鬱和孤立,其中苦處只有她自己知道,沒有人和她說話。當她只能和嬰兒說話或自信自語時,想起了她和前男友的「濃烈交談」,剛好跟她孤獨而靜寂的育兒世界形成強烈對比。
二、寫日記:找回和自己的連結
在外面工作的老公每天都有新的經驗和新連結,但她沒有朋友,非常孤獨。她對於當前的自己感到非常陌生和困惑,她想起前男友,「我需要再感受一次那迷人又相互連結的經驗,那是真實的,是完全另一個我,我當時不一樣」。
比莉因為憂鬱而誘發對自我選擇的提問。比莉和好友莎夏說:「我有多麼想他(前男友),我在質疑一切。」身為母親的比莉沒有機會發生新的經驗的連結,於是她透過回憶過去強烈人與人連結(和前男友做愛)的畫面,想起那個真實的另一個自我。她在與前男友的強烈回憶中,想念的其實是她自己。
三、精神外遇的必然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