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露點會提高男人性犯罪率?」這不只是壓迫女人,更是弱智化男人

「女人露點會提高男人性犯罪率?」這不只是壓迫女人,更是弱智化男人
Photo Credit: roga muffin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女孩脫了上衣,「主流媒體」毫不忌諱地讓專欄作者在文章內威脅女性,「假如你們因此被強暴,那也不過是剛好而已」,換得了將近9千個讚。

文:V太太

「別告訴我如何打扮,教他們不要強暴。」

在某年的「蕩婦遊行(SlutWalk)」中,出現了這樣的口號,這個口號也一直被許多反性暴力的倡議者沿用,例如2012年的印度巴士性侵案發生後,上街頭抗議的印度女性也高舉了「不要叫我的女兒乖乖待在家,教導你的兒子不要強暴」的標語。

這口號要抗議、譴責的,就是如日前爽報作者H先生「爭取露點的女性主義」一文所提倡的,將性暴力的發生歸咎於受害者的態度。

當印度巴士性侵案嫌犯說出,「好女孩不應該在晚上還在外面遊蕩」以及「她應該乖乖讓我們強暴」的時候,台灣人多震驚啊,指著印度的鼻子罵,你們是落後的性侵之國!當中國逮捕五位女權運動者,只因她們在國際婦女節發放了反性騷擾的傳單時,台灣人又說,看看這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家,是這樣對待女性的。

「她應該閉嘴讓我們性侵」…你該知道全球女性遭遇的3大不公平待遇
性暴力風險高,女性到這十個國家旅行需提高警覺

然後台灣女孩脫了上衣,一份「主流媒體」毫不忌諱地,讓他的專欄作者在文章內威脅女性,換得了將近9千個讚。

2012年的六月,上海地鐵第二營運有限公司在微博發表了一張照片,照片裡的女子背對著鏡頭,身穿一件黑色、略顯透明的洋裝,照片底下搭配的文字寫著:「乘坐地鐵,穿成這樣,不被騷擾,才怪。」

這張照片刊出後引起了很多回應,抨擊也有、支持也有。然後有兩名女乘客為了表達抗議,穿著黑袍、蒙著面罩、帶著一張海報前往搭乘地鐵,海報上寫著:「我可以騷,你不能擾。」

常有人以錢財不露白來比擬,正如爽報作者H指出的,女性如果不想受到性暴力,就應該把自己的「身體財」收好,不要隨便拿出來晃。

「色」並不是招引女性受騷擾、侵害的最大因素,男性支配權力的慾望才是。

筆者過去的文章「蕩婦的啟示」曾經提到過:

網路上還是可以看到許多留言認為,女性若不「自重」,怎能要求別人尊重她們?有許多人用錢不露白、炫富招賊的說法來類比,若女性不想「招擾」,就不該「露色」。

對於這樣的說法,女性主義者已做過許多駁斥,卡維波老師的文章裡,也做了很扼要的說明。首先,「色」並不是招引女性受騷擾、侵害的最大因素,男性支配權力的慾望才是。換句話說,在性侵害的過程裡,性本身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侵害者真正的目的是展現自己的地位與力量。

再來,財物與女色為何能夠相提並論?當人們用炫富招賊這個說法來類比性騷擾時,是將女人的性當作一個可以掠奪、侵占的物品看待。

對於性侵害 / 強暴,類似的說法從來沒有停過。女人不應該在黑夜行走、女人不應該穿著暴露、女人不應該喝酒、女人不應該有多重性伴侶。簡單的說,女人應該盡力成為一個「良家婦女」,而不是當一個「蕩婦(slut)」,若女人能夠「潔身自愛」,就不會遭受騷擾或強暴?(或者就算我們真的被強暴了,只要我們是個有認真抵抗的良家婦女,我們就不會因此懷孕?)

Photo Credit: digboston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digboston @Flickr CC BY 2.0

為什麼當男性露點時,不會有一堆女性衝上去強暴他們呢?

因為社會並不鼓勵女性將男性是為自己的附屬品、所有物;因為社會並不把支配、控制和征服異性(包括伴侶)的能力視為衡量「女子氣概」的標準;因為社會告訴女人要耐心、溫柔,要以言語解決問題、抒發情緒,而不是要求我們有淚不輕彈,或是期待我們只學會以暴力和傷害的方式化解挫折。

不去理解這些,只把一切簡化成「女人露了點,男人就會強暴你」的論點,不只是壓迫了女人,把性暴力這種結構造成的問題,化約成女人個人的不檢點、不小心、不應該,更是弱智化了男人。

把所有的生理異性戀男性都視為沒有腦袋、沒有情緒管理能力、沒有自制、沒有同理心、沒有尊重他人的態度、下半身永遠勝過上半身、根本沒有必要教育,也無法教育的性器官而已。

乳頭解放的不是健康或美感…而是「我的衣扣,我才有權力解開」

我個人是最怕別人說我無腦或不受教了,各位異性戀 / 生理男們,你們就這樣心甘情願的讓H先生汙名你們嗎?

(特別強調,我完全支持所有生理異男在看到女人乳頭時有生理反應,我不會說出甚麼我露的奶很健康,你不可以有「髒髒的」反應這種話,但是我們必須強調的是,你在你的電腦前有生理反應,和寫信去騷擾別人,和認為因為對方露了奶,所以你就可以不顧對方意願和她發生性行為,這中間是有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差別的。)

同場加映:

本文獲queerology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roga muffin @Flickr CC BY ND 2.0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