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 vs. 醫美: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皮膚科醫生建議 :「在接種疫苗前後2週,避免施打玻尿酸,以確保安全」,此外,另一篇研究的建議為 「: 一般民眾在醫美玻尿酸注射和疫苗注射之間,可以考慮4-8週的間距」。以上資訊供有相關疑慮的民眾參考。
現代社會有許多女生因為愛美,所以施打、注射了許多的玻尿酸填充物。而筆者在近日,時常被周邊的女性朋友人詢問:「去醫美打針後,可不可以去打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苗?」、「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等問題,以下筆者統一進行整理與澄清。
曾施打玻尿酸填充物者,若施打COVID-19疫苗恐產生局部腫脹現象
其實,美國去年底,發現在打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的第三期約3萬名的人體臨床實驗的報告中,指出有3名女性受試者,在接種疫苗之後的24至48小時後,在曾施打打玻尿酸填充的地方,局部出現了腫漲現象。腫脹現象的發生率約為0.01%,屬於罕見的副作用表現之一。
該研究文獻亦記載,目前似乎沒有在輝瑞(Pfizer)疫苗或其他的mRNA疫苗接種後,發現有玻尿酸注射處局部的腫脹案例。然而,在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後的案例報告中,曾有研究指出,若接種對象曾施打玻尿酸,則會在施打玻尿酸處產生腫脹現象。
為什麼接種COVID-19疫苗後,會產生腫脹現象呢?
疫苗接種,是人體內,一連串的免疫反應。接種疫苗後,免疫細胞的化學信號會在全身反應。例如,以前的臨床經驗也顯示流感疫苗或子宮頸疫苗,也會有引發女生經血來潮。那是因為子宮內膜的免疫反應。
(延伸閱讀:月經和COVID-19疫苗 )。
同樣的,對於流感疫苗、其他細菌/病毒疾病、或牙科手術,過去也發生罕見免疫反應,而導致身體內的填充物注射的地方,產生了局部腫漲的。而這些不是感染引起。 這些是疫苗引起了免疫反應,尤其是在曾經使用過(填充劑,如:玻尿酸)的地方,特別明顯腫脹。
前述研究,發生腫漲反應的3位女性中,其中一位是在接種前6個月前曾注射玻尿酸、一位是接種前2星期前曾有注射記錄、一位則沒有記錄。
研究人員認為,填充物(例如:玻尿酸)本來就是一種免疫反應啓動的助手。
而只要剛好有免疫誘發物質(例如:疫苗、藥品)注入,會在身體內緩慢在幾天後,會形成局部的腫脹變化。我們醫療會把這種的免疫反應,稱為遲發性過度反應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填充物像玻尿酸,會在注射後3至5個月開始分解,這可能導致分解產物,也剛好暴露於免疫反應的誘發物質(例如:疫苗、藥品),可刺激,引發一連串的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這個就是為什麼,其中有一個女生,6個月前注射玻尿酸,打疫苗接種後,仍然有過度免疫反應現象。
若不幸發生腫脹現象,該怎麼處理呢?
依據美國皮膚外科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Dermatolic Surgery,ASDS ) 的指引,有以下建議:
- 這些罕見的不良事件,是暫時的,對口服皮質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等治療有反應,並且經常無需治療即可解決。
- 不應阻止或排除已經接受玻尿酸治療的患者,去接受任何類型的疫苗。同樣,已接種過疫苗的患者,也不應被排除在將來接受任何玻尿酸的注射。
經筆者直譯的白話文為:「經醫師評估後,可安心接種疫苗,玻尿酸也以安全注射」。
這樣子,你懂了嗎?
最後,筆者對兩個問題進行統一答覆。
1.「去醫美打針後,可不可以去打疫苗?」
輪到你登記打疫苗接種序位到了,就去吧,現場會有醫生對你進行評估後,才允許你接種疫苗。
2.「打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愛美不怕輸人,經醫師評估後,如果可以打,就打吧!
另外,美國皮膚科醫生建議 :「在接種疫苗前後兩週,避免施打玻尿酸,以確保安全」,此外,另一篇研究的建議為 「: 一般民眾在醫美玻尿酸注射和疫苗注射之間,可以考慮4-8週的間距」。
以上資訊供有相關疑慮的民眾參考。
參考資料
- COVID-19/SARS-CoV-2 virus spike protein-related delayed inflammatory reaction to hyaluronic acid dermal fillers: a challenging clinical conundrum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Guidance Regarding SARS-CoV-2 mRNA Vaccine Side Effects in Dermal Filler Patients
專題影片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7-16 台灣疫苗接種後死亡率比外國高,其原因一定與AZ的品質有關嗎?
- 2021-07-16 勿因疫情錯失急性中風黃金治療時機,老年人不容易疫苗血栓,盡快施打利大於弊
- 2021-07-16 疫苗 vs. 醫美: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 2021-07-16 斯洛伐克捐贈1萬劑疫苗予台灣,有望成為歐洲首批抵台的援贈疫苗
- 2021-07-16 拔除社區服務、被斷生計、缺乏支持,疫情下的精神障礙者何去何從?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