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苗 vs. 醫美: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疫苗 vs. 醫美: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Photo Credit:stellahyc910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皮膚科醫生建議 :「在接種疫苗前後2週,避免施打玻尿酸,以確保安全」,此外,另一篇研究的建議為 「: 一般民眾在醫美玻尿酸注射和疫苗注射之間,可以考慮4-8週的間距」。以上資訊供有相關疑慮的民眾參考。

現代社會有許多女生因為愛美,所以施打、注射了許多的玻尿酸填充物。而筆者在近日,時常被周邊的女性朋友人詢問:「去醫美打針後,可不可以去打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苗?」、「打COVID-19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等問題,以下筆者統一進行整理與澄清。

曾施打玻尿酸填充物者,若施打COVID-19疫苗恐產生局部腫脹現象

其實,美國去年底,發現在打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的第三期約3萬名的人體臨床實驗的報告中,指出有3名女性受試者,在接種疫苗之後的24至48小時後,在曾施打打玻尿酸填充的地方,局部出現了腫漲現象。腫脹現象的發生率約為0.01%,屬於罕見的副作用表現之一。

該研究文獻亦記載,目前似乎沒有在輝瑞(Pfizer)疫苗或其他的mRNA疫苗接種後,發現有玻尿酸注射處局部的腫脹案例。然而,在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後的案例報告中,曾有研究指出,若接種對象曾施打玻尿酸,則會在施打玻尿酸處產生腫脹現象。

為什麼接種COVID-19疫苗後,會產生腫脹現象呢?

疫苗接種,是人體內,一連串的免疫反應。接種疫苗後,免疫細胞的化學信號會在全身反應。例如,以前的臨床經驗也顯示流感疫苗或子宮頸疫苗,也會有引發女生經血來潮。那是因為子宮內膜的免疫反應。

(延伸閱讀:月經和COVID-19疫苗 )。

同樣的,對於流感疫苗、其他細菌/病毒疾病、或牙科手術,過去也發生罕見免疫反應,而導致身體內的填充物注射的地方,產生了局部腫漲的。而這些不是感染引起。 這些是疫苗引起了免疫反應,尤其是在曾經使用過(填充劑,如:玻尿酸)的地方,特別明顯腫脹。

前述研究,發生腫漲反應的3位女性中,其中一位是在接種前6個月前曾注射玻尿酸、一位是接種前2星期前曾有注射記錄、一位則沒有記錄。

研究人員認為,填充物(例如:玻尿酸)本來就是一種免疫反應啓動的助手。

而只要剛好有免疫誘發物質(例如:疫苗、藥品)注入,會在身體內緩慢在幾天後,會形成局部的腫脹變化。我們醫療會把這種的免疫反應,稱為遲發性過度反應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研究人員也發現,一些填充物像玻尿酸,會在注射後3至5個月開始分解,這可能導致分解產物,也剛好暴露於免疫反應的誘發物質(例如:疫苗、藥品),可刺激,引發一連串的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

這個就是為什麼,其中有一個女生,6個月前注射玻尿酸,打疫苗接種後,仍然有過度免疫反應現象。

若不幸發生腫脹現象,該怎麼處理呢?

依據美國皮膚外科醫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Dermatolic Surgery,ASDS ) 的指引,有以下建議:

  1. 這些罕見的不良事件,是暫時的,對口服皮質類固醇和抗組織胺等治療有反應,並且經常無需治療即可解決。
  2. 不應阻止或排除已經接受玻尿酸治療的患者,去接受任何類型的疫苗。同樣,已接種過疫苗的患者,也不應被排除在將來接受任何玻尿酸的注射。

經筆者直譯的白話文為:「經醫師評估後,可安心接種疫苗,玻尿酸也以安全注射」。

這樣子,你懂了嗎?

最後,筆者對兩個問題進行統一答覆。

1.「去醫美打針後,可不可以去打疫苗?」

輪到你登記打疫苗接種序位到了,就去吧,現場會有醫生對你進行評估後,才允許你接種疫苗。

2.「打疫苗後,可不可以再注射玻尿酸?」

愛美不怕輸人,經醫師評估後,如果可以打,就打吧!

另外,美國皮膚科醫生建議 :「在接種疫苗前後兩週,避免施打玻尿酸,以確保安全」,此外,另一篇研究的建議為 「: 一般民眾在醫美玻尿酸注射和疫苗注射之間,可以考慮4-8週的間距」。

以上資訊供有相關疑慮的民眾參考。

參考資料

專題影片

本文經黃軒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