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網絡解密》:「蟻際網路」與網路傳輸封包有其相似之處

《人際網絡解密》:「蟻際網路」與網路傳輸封包有其相似之處
Photo Credit: Jeff Turner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戈登、普拉巴卡、德克塔等人發現,蟻群的交流系統類似於網路世界裡的TCP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這個協定規範了一種在網路上傳遞數據封包的方式。

雖然已經有大量的證據顯示人們的決定會受到他人影響,但這個案例還是相當特殊,因為這可是個重大的職涯決定——不是買哪種牙膏這種日常瑣事,而是往後兩年要怎麼度過的人生大事。然而,要證明「人們會模仿彼此且互相配合」卻不是那麼容易,即使大部分人都同意這個說法。研究人員試圖衡量朋友的行為會多大程度地影響我們的選擇,然而要怎麼過濾掉同質相吸效應,讓他們傷透了腦筋。

我們的舉止為什麼與朋友如此相似?是因為我們互相影響,還是因為我們高度同質,因此很自然地會做出同樣的行為?人們之所以都看了同一場電影,是因為他們想要和朋友談論這部口碑極好的電影嗎?還是因為這部電影剛好引起了某類人的共鳴?抑或是某特定族群剛好看到了同樣的廣告或是電影好評?

為了證明一個人的決定,會促使其他人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們需要一個像「為美國而教」那樣的實驗: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控制人們被影響的方式。隨機地在某些錄取者的通知上加入一句話,可以讓我們知道有多少人選擇到職,是因為得知其他人已經加入計畫了。但就算在無法做實驗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有機會在某些因緣巧合下,看到類似於實驗設計的隨機性自然而然地發生。這些隨機性可以用來區分人們做某件事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實驗」。

天氣的隨機性就是一例。透過它,我們可以衡量到底有多少人是因為別人也看了這部電影,而選擇踏入電影院。假設某部電影上映的週末正逢盛夏,芝加哥氣溫飆升,但紐約天氣宜人。在炎熱的天氣下,比平常更多的芝加哥人會走進涼爽的電影院;而紐約的好天氣,則可能讓電影院的人潮比平常少。這種天氣的隨機性意味著,相對於紐約,芝加哥有更多的觀眾看了這部電影的首映。

在下週末氣溫就回歸正常的情況下,觀影人數會有什麼變化嗎?如果人們是因為他人熱烈談論首映的內容而走進電影院,那我們應該要看到芝加哥的觀眾在第二週仍多於紐約。事實上,的確如此。研究顯示,每當一部電影首映週末的觀影人數增加100人,第二個週末的人數就會增加50人,到了第三個週末還可以增加30人。

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隨機性(可能是機緣巧合下出現或是研究人員刻意安排),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類似的案例,明確指出了人們的確會受到周遭朋友的決定與經驗所影響,像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是否創業,取決於他們同學的經歷,或是人們要使用哪一款App、是否要參與某個退休金計畫、是否要健身、要買賣哪支股票等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人際網絡解密:史丹佛教授剖析,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如何決定你的未來》,先覺出版
作者:馬修.傑克森(Matthew O. Jackson)
譯者:顏嘉儀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決定了你的價值;
洞悉人際網絡,才能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

「人際網絡」大規模主宰我們的生活,卻少有足夠的思考工具帶我們去理解:
人際網絡有什麼特點?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人與人的接觸和連結,會以什麼樣的力量左右個人與群體的動向?

你是否——
努力維持社交安全距離,但又憂慮不知感染源有多近?
期待認識位居要津的朋友,想拓展更多機會?
努力追蹤各大KOL動態,想把握最新訊息?大部分資訊都是從同溫層獲得?
辛苦積蓄,卻不確定到底該聽誰的指引展開投資交易?
以上全是「人際網絡」思維工具的射程範圍,更是現代生活每一天的挑戰。

史丹佛超人氣教授、當代網絡經濟學大師馬修.傑克森提供精妙解說,幫助我們看見自己身處的社會位置,學會從不斷變動的局勢中掌握關鍵力量。除了個人層面,人際網絡亦與許多當代重大挑戰密切相關:傳染病、階級不流動、金融危機、新型態的戰爭……對於這些益發嚴重的「社會病徵」,作者帶領我們穿梭在跨領域生動案例中,洞悉人際網絡的奧妙。

本書更從歷史、社會觀察、文化、社群現象解析人際網絡,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 人類已發明了高效疫苗,為何傳染病仍難以掌控?究竟該如何遏止感染鏈結?
  • 網紅當道,如何找到傳播訊息的關鍵人物?
  • 臉書如何透過分析你關注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就能推測誰是你的另一半?
  • Google何以能在不斷更新的億萬網頁中準確猜出你要的內容?
  • 金融危機蔓延,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是怎麼結成密而分不開的網絡?
getImage-2
Photo Credit: 先覺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