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潮汕牛肉鍋之兵法全攻略(四):「沙茶醬」如何成為風靡海峽兩岸的火鍋醬料?

潮汕牛肉鍋之兵法全攻略(四):「沙茶醬」如何成為風靡海峽兩岸的火鍋醬料?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沙嗲原為印尼文的「Satay」的譯音,是印尼的一種風味調味品。由於閩粵商幫在明清時期與東南亞有非常緊密的商貿活動,沙嗲的製作方法也先後傳入福建及潮汕地區,取其辛辣之味,並與本地特色食材結合,這種改良過的沙嗲,一般稱為沙茶。

如今,牛頭牌沙茶醬早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劉來欽先生也被譽為「台灣沙茶醬之父」。晚年,他回大陸潮州老家常居,於2007年過世。

  • 普寧豆醬

中菜中所使用的發酵型醬料,按發酵原料分主要可分成豆醬、麵醬與蠶豆醬三種。北方流行的甜麵醬和黃醬分別為麵醬和豆醬;西南流行的豆瓣醬,屬於蠶豆醬;而潮汕流行的,則是以大豆發酵為主的豆醬。

很早以前,當地各家各戶就會將黃豆泡蒸(煮)後,經天然發酵製成豆醬,作為做菜調味之用。到了明嘉靖42年(1563),普寧置縣之後,人們便把豆醬加上「普寧」兩字,稱之為「普寧豆醬」。明未清初,開始漸漸發展成專門生產普寧豆醬的醬園和銷售作坊。

據《普寧縣誌》、《普寧洪陽供銷志》記載,清代道光年間,普寧豆醬開始了大規模的生產,先後建立了數家醬園,民初時則是發展到了十多家。在1950年代開始走上集體化生產後,則有合興、裕記等12家商號組成聯營社。

不過並非所有的潮汕火鍋店都會以普寧豆醬為蘸料,因為普寧豆醬主要是吃海鮮的時候搭配食用。若是做為牛肉鍋的蘸醬,則會在普寧豆醬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調配,加入芝麻、花生甚至一些油爆過的蒜末和蔥末,以增加醬料的濃郁風味和鮮香,製作成鹹鮮微甜的蘸醬。

本文經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