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季中選秀落幕,為何各球團選擇潛力高中生,而大學好手慘遭忽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次選秀會多達120位選手落選,而獲選的37位選手裡,大學加業餘僅11人入選,形成選秀會上極大的生態失衡。我們要如何看待這個議題呢?
文:阿樂的談天說地
一年一度的中職季中選秀又落幕了,因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旅外好手紛紛回國投入選秀,也因疫情影響取消了測試會,創下史上最多的157人挑戰選秀,最終選秀會有37名好手雀屏中選,奔向職棒的舞台,延續棒球生涯。
因本次選秀會上各球團的策略考量,以至於最多到第八輪選完就放棄選秀機會,多達120位選手落選,而獲選的37位選手裡,扣除旅外歸來的即戰力和具有高度潛力的高中生外,大學加業餘僅11人入選,已形成選秀會上極大的生態失衡。
本篇重點為大學生所面臨的選秀會困難,並討論該如何改正,來平衡大學生在選秀會裡的評價差異。先以109學年度的大專公開聯賽四強和春季聯賽八強的大學球隊為例:大專四強的有北市大、台東大學、國立體大、台灣體大,及春聯八強的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共六支球隊合計34名選手投入選秀會,最後入選的只有五位選手,其中又以大專聯賽全壘打獎曾宸佐、功勞獎許育銘,春季聯賽打擊獎蔣宗錡,為最大遺珠。
這三位選手在進入大學端後皆有入選業餘國家隊培訓,甚至是正選名單中的選手,但接連在選秀會上失利,不經令人懷疑,究竟是業餘成績不入考量,還是選高中生的趨勢過於強勢呢?
被忽略的大學球員
近年來的選秀趨勢都以高中生為主體進行選擇,但經過這幾年的磨練及培養,真正能夠上一軍甚至是站穩先發的選手少之又少,多半還是在二軍進行培養或磨練。在這個狀況下,每年球團還是選了不少高中生成為新戰力。隨著通往職業的大門看似逐漸關起,大學生們將對未來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會覺得當初進大學磨練成了錯誤的抉擇。
有許多大學好手在高中時並不是球隊的主戰大將,比較稱得上是綠葉型的輔助球員,所以在生涯抉擇時,教練都會希望球員先到大學進行磨練。而這當中也有許多球員,在大學端將力量及技術的純熟度調整到位後,成了不可或缺的即戰力,在年齡相差不遠的情況下,比賽經驗及成熟度甚至會比高中生來得好。就好比王柏融在中職巔峰時,大家都推崇大專大物,較為成熟的選手在當時引發了一波熱潮,這是近幾年選秀會所忽略的部分。

高中生的心智成熟度會是轉往職業過程裡很大的挑戰。從高壓的學生生活到完全對自己負責的職業舞台時,所要接受的挑戰又更為廣大。而在這青黃不接的過程裡,種種外在誘因又會是過往不會經歷到的,所以人們很可能會在這時迷失了自我及目標。大學端也有這樣的情況,不過提早經歷後,在面臨職業洗禮時,處理應對上會相對比高中生來得成熟。
職業舞台是很殘酷的,即便培養高潛力新秀是很重要的系統養成,但現實面上,贏球才是職業競技的目的,擁有好的即戰力,無疑對於球隊人才的運用有極大的加分效果,因此在選秀會上理應更為重視大學好手。
影響大學球員的內外在挑戰
除了選秀會上的困難外,大學球員也該重新定義自我與考量大學端的外在因素。相關賽事給予的資源、曝光度、強度等方面,都是要檢討及修正的地方。
在高中好手已先行投奔職棒的狀況下,若前往大學訓練的選手還沒有危機意識,只想在大學裡當王的話,進入職業的可能微乎其微。大學是個自由的開端,該為自己的訓練去負責,不會有教練再去做太多叮嚀,因此在心態及技術面上要有所突破。
外在因素裡,大學比賽中,賽事少是一個問題,一年四大賽其中兩個為單淘汰系列,對比職業的二軍是有明顯落差,也使得球員對於比賽的理解和經驗產生落差。該如何有效增加賽事,使球員經驗能有所提升,是需努力的方向之一。
強度上,在聯賽裡又常有實力不均的問題,以至於強度無法有效促使球員間的相互競爭進步,甚至在組別安排上,往往都會呈現抓放的現象:在面對實力較為相當的對手時,不會以最佳陣容應戰,而在面對實力略為遜色的對手時,則是以最好的陣容去面對,以確保球隊的晉級。這是大學比賽上很大的問題。
最後一個點則是曝光度與參與性。大專棒球的曝光度遠比其他大專一級賽事(如籃球)遜色。而缺乏曝光度也就使許多人不清楚大學生的能力和潛力在哪,也難以促使球探去做更多的參與和觀察,只能透過印象或小樣本數據去推斷球員的發展潛力。這會使球團手上的資料與情報較為缺乏。
當我們把問題點一個個條列出來後,要如何改革及進步是重要的問題。否則在職業選秀上,將一直出現球員組成的失衡,也會使高中生和大學生對於未來定向,產生較大的差異。做出適當的改革,是為了平衡生態發展及棒球圈的整體競爭力,也讓大環境有更多的流動機會。
更多阿樂的談天說地在運動視界的文章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