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共廁所,也是COVID-19傳播的重點區域,本文探討了「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及「如何防範在公共廁所可能接觸到COVID-19病毒?」的問題。
本(2021)年5月20日,高雄市新增確診個案為餐廳群聚,兩桌確診者互不認識,在同家餐廳但不同包廂用餐,傳染源頭可能是與確診者使用 「同間廁所」有關。無獨有偶,近來台北市地下街K區接連傳出確診案例,或許也有可能與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於公共廁所內的傳播有關。(延伸閱讀:「你上廁所 ,COVID-19剛好也在廁所內 ,怎麼辦?」)
因此,針對記者提問筆者的問題,如:「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及「如何防範在公共廁所可能接觸到COVID-19病毒?」,以下參考研究文獻,並逐一提出解答。
研究文獻
- Open defecation and squat toilets, an overlooked risk of fecal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and other pathogens in developing communities
- Bioaerosol concentrations generated from toilet flushing in a hospital-based patient care setting
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
露天排泄(Open defecation):穢物自然接觸
請不要認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衛生設施,如:馬桶、洗手台等,已經普及到了全世界。自去(2020)年COVID-19爆發全球疫情以來,至少有20個COVID-19感染嚴重(病例數>10,000)的國家,有5至26%的國民,因為缺乏衛生設施,而僅能採用天然且原始的露天方式進行排泄。
研究人員認為,允許人民以這種方式處理穢物的國家,大幅提升了國內民眾感染COVID-19的風險。因為患有腹瀉的、營養不良的、發育遲緩的、慢性疾病的病毒,毫無遮攔的、透過受污染的糞屎來進行傳播。
馬桶沖水:穢物噴濺
在去年6月29日,北京曾經報告了兩起COVID-19病例。報告中提及,這兩人是在使用社區的公共廁所後,受到COVID-19感染。
早在去年的研究中,就有研究人員指出,在使用馬桶冲水時,會產生一些氣溶膠噴沫,若這些氣溶膠內含有COVID-19 ,就會造成病毒傳播。氣溶膠產生的原理是,當水沖入馬桶後會產生強烈的湍流並迅速排出空氣,這些空氣會以一定速度(最大上升速度為5m/s)往上衝擊,並將穢物和生物溶膠(bioaeorosol)一起帶出馬桶,污染馬桶周邊環境。研究人員曾利用流體動力學的模擬實驗進行估算,研究發現,這樣的兩相流速得以0.3至0.4cm/s的速度,使噴沫上升到馬桶上方高達106.5cm處。
所以,公共廁所內的空間,除在馬桶周圍的環境可能沾附COVID-19的穢物之外,在空氣中,可能也會有病原體懸浮其中。
蹲式馬桶:比坐式馬桶更具傳播風險
蹲式馬桶,比起坐式馬桶,因其「無馬桶蓋」的設計,加以開放方式沖洗馬桶,所以具有更高的COVID-19傳播風險。在大流行期間,在人流擁擠的公共廁所裡,更應特別注意。
此外,使用蹲式馬桶沖水時,因水會從水箱中直速湧下,在馬桶中,穢物會跟湍急的水流相互碰撞,產生飛濺物和氣溶膠。所以,蹲式馬桶凹槽上方(鞋底踩住的地方)的周圍區域、周邊環境的空氣,都是應特別注意的地方。
蹲式馬桶的使用方式,也是造成COVID-19的可能原因之一。人們必須採用蹲姿——這意味著使用者必須以身體更貼近馬桶。於此同時,使用者的口、鼻,將更加靠近穢物周圍,呼吸的空氣範圍,也會靠近蹲式馬桶位於底部排水管的上方。因此,若蹲式馬桶冲水時,使用者會更易吸入,從排水管激起上升的飛沫和氣溶膠。
在另一篇研究中指出,在柬埔寨家庭蹲式馬桶頂部區域的大腸菌數量(來自於糞便),比美國坐式馬桶多出21 倍。原因是大多數蹲式馬桶缺乏坐式馬桶的U型阻隔閥,所以無法利用滯留部分水的方式,來防止氣溶膠從下方所連接的排水管、或下水道中湧出。而且,若公共廁所中的蹲式馬桶全部連結到同一個排水管,那麼進行沖水時,來自其他廁間的排水也有可能從排水管上升,帶來含有COVID-19的氣溶膠。
在2003年,香港發生SARS疫情時,就曾因社區中的家戶馬桶管路共通,而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
垃圾桶:病毒暫留的溫床
在公共廁所中,「開放式垃圾桶」是常見的設施。主要用來收集用過的衛生紙或女性衛生用品。但是在衛生紙內的穢物(如:冀、屎、尿液、血液)等殘留物,都是病菌的溫床。當人們使用公共廁所時,就有可能會因而受到感染。
如何防範在公共廁所可能接觸到COVID-19病毒?
為了有效防使COVID-19在公共廁所間傳播,以下筆者提出幾項建議策略。
編列預算:以坐式馬桶取代蹲式馬桶
建議所有公共廁所,都使用有馬桶蓋的馬桶。只要老闆捨得花錢就可以了。我們房子內,不都是坐式馬桶嗎?為什麼出去公共場所,就得「罰蹲」,沒有蓋子的馬桶?
NGO的協助
世界上,已經很多NGO正在協助各落後的國家,準備好的馬桶給人們使用,才能減少穢物造成的疾病傳播。
保持公共廁所環境通風
保持自然通風,是當前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有效方法。所以,建議公共廁所的天窗、門戶應保持開啟,讓流暢的風,把噴出來高濃度的氣溶膠吹散,減少環境污染。
公共廁所及時消毒
在公廁裏,每個人用過的蹲式馬桶,得及時清除消毒,而開放式垃圾桶,也需要常常倒。這樣做很耗人,不是嗎?(換個坐式馬桶可能會省很多人力成本?)
改良馬桶設計
例如,加上馬桶蓋和有U形阻止閥,以減少糞便病原體,在公廁馬桶中的傳播。
人們應如何自保?
最後,如果出門在外,因內急而必須使用公共廁所,而廁所內僅有蹲式馬桶,怎麼辦?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7-18 本土增15例、莫德納擴大第2劑接種對象,未來達3條件即可考慮降級
- 2021-07-18 東奧多國代表團出現確診個案,政委唐鳳配合國際奧會防疫規定取消赴日
- 2021-07-18 研究:COVID-19病毒如何在公共廁所進行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 2021-07-17 本土新增8例、死亡1例,確診回歸個位數!指揮中心宣布疫苗覆蓋率突破20%大關
- 2021-07-17 張忠謀出席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台灣需要儘快取得更多疫苗,疫後經濟復甦應採取自由貿易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