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沙龍本週議題】「微解封」下的藝文活動,你會參與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各行業管制措施調整,實施「微解封」政策,針對文化部主管表演場館、展覽場館、電影院及影視劇組拍攝,亦有適度放寬措施及配套機制。因此,各個藝文場館有相對應的作法,你會選擇讓如何參與藝文活動呢?
編按: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正在嘗試的新服務,希望透過實名、邀請等方式,邀請大家能在網路環境有更多理性的互動和交流。每週,我們會發表一篇關於最近熱門議題的文章,希望能夠引發一些討論的想法,已經是沙龍會員的讀者們,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區塊自己的觀點。若你還不是沙龍會員但想要加入,歡迎留下聯繫方式,有新的消息,我們將馬上通知你! (若有朋友已經是沙龍會員了,也可以請他邀請你加入唷。)
本週熱議話題:
5月中開始,台灣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到現在,全國已經實施三級警戒約兩個月了,而在這過程中,藝文、娛樂相關產業的工作者迎來了許多挑戰與轉變,劇場、電影院、美術館等場所必須關閉,造成許多經濟上的衝擊,有時為了回應中央防疫措施,工作量可能不減反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各行業管制措施調整,實施「微解封」政策,針對文化部主管表演場館、展覽場館、電影院及影視劇組拍攝,亦有適度放寬措施及配套機制。因此,各個藝文場館有相對應的作法,電影院目前有條件地開放,民眾可以遵循規則前往觀影。
但有些尚未完全開放的場所多為「場館開放,但觀眾不能入場」,因此嘗試將展覽或戲劇表演「線上化」,跳脫過往呈現形式的框架,有些劇團也與串流平台合作,透過流量換取些微的收入,撐過這次難關。
以下哪一個觀點,比較接近你的想法呢?歡迎分享你的見解,在文章下方留言與大家討論:
- 在家裡悶了兩個月,終於可以去電影院看大銀幕了,當然要趕快找時間去看,只要遵循防疫原則就好。
- 雖然現在實施「微解封」,不過確診數還是沒有像這波疫情爆發前那麼低,我傾向再持續觀察,藝文活動沒有那麼急。
- 其實線上也有很多展覽、劇團等等的售票演出可以觀看,而且這次的「線上化」過程對很多單位而言並不容易,我應該還是會盡量待在家,同時觀看線上表演給予喜歡的藝文團體支持。
閱讀其他相關文章,也可以看看大家的想法喔:
- 文化部微解封激起表藝界正反輿論,「無觀眾怎麼表演」、「線上配套措施」成關注焦點
- 【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如何自救?六位從業人員的線上轉型練習
- 疫情下的藝文場館:其實三級警戒讓工作量大增,閉館後一刻也不得閒
- 「三級延長、適度鬆綁」,各大藝文場館解套,最快下週二就能進戲院看電影
- 「微解封」首日各大電影院重啟需注意什麼?消毒、實聯制、梅花座等防疫措施嚴格把關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