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地震真的無從預測,但有機會從「長微震」中找尋大地震前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震真的無從預測嗎?本篇內容介紹最新研究發現,長微震累加率(cumulative tremor rate)及長微震現象的再現週期(tremor recurrence),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位移觀測資料,出現了巧合的關聯性。
文:潘昌志(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 本篇內容參考自此新聞進行編修,由於研究者為台灣科學家,提供了較詳細的說明
地震真的無從預測嗎?目前純就科學的角度,的確還做不到。
然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卻未曾放棄對地震前兆的研究。一份由美國西北大學為首的地震團隊最新公布的長微震 (tremor)研究結果,讓未來的地震預報(forecast)見到一線曙光。最特別的是,這項由跨越多國學者、八個研究機構合作作出的研究,採用的地震資料來自於台灣。
長微震是什麼東西?
在細談本篇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一種特別的地震現象:長微震。
如果使用搜尋引擎(如:Google) 搜索「tremor」,你將會看到,這個名詞在醫學上指稱某種顫抖症。換句話說,長微震和我們一般感受到的地震不同。它多半只會產生極微弱且連續的地震波,不至於造成地面搖晃。這種微震在火山區一般被認為和岩漿或熱水活動有關,稱之為火山長微震 (volcanic tremor);而如果是在非火山地區,則多見於板塊隱沒帶的邊界深處,一般稱為非火山長微震 (non-volcanic tremor) 。長微震屬於慢地震的一種(註1),而慢地震的震源一般位於快速破裂的普通地震和持續移動的無震滑移 (註2)間的斷層帶上。
2002年,位處日本西南部的南海(Nankai)地區,首次偵測到「非火山長微震」。之後,在全球的主要板塊交界處,都被陸續偵測到這種現象。而台灣,最早的偵測紀錄可回溯至2008年,在中央山脈南段發現到觸發型長微震(triggered tremor),自此之後,學者才開始展開對台灣自發型長微震(ambient tremor)的研究(註3)。
近十年來,地震學家開始對長微震產生高度興趣。主要原因是,長微震對微小的應力變化極為敏感。例如:長微震可被地球潮汐或數千公里之遙的地震產生的極小應力變化所誘發,此力道遠小於一個大氣壓力或約等同用手掌互相推擠的力量。
科學家研判透過觀察長微震,有機會能推測鄰近斷層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所以這個研究,到底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
這篇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Earth)上的研究,主要在分析2010年3月高雄規模6.4的甲仙地震前後,能否偵測到長微震的異常變化(圖1)。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趙子凱(Kevin Chao)為美國西北大學的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他與多名國內外著名的研究團隊(註4)合作,發現該次地震前約兩個月和三週前,長微震的模式產生了變化。

另外,圖2(a)的長微震累加率(cumulative tremor rate)及圖2(b)的長微震現象的再現週期(tremor recurrence)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位移觀測資料,同時出現了巧合的關聯性。

過去幾年,早有科學家觀察到大地震前,長微震會產生異常的現象。但大多僅從分布上探討,而這篇研究則成功地連結了地表GPS的觀測資料,並利用第二種資料的佐證,讓我們得以進一步分析這些長微震和大地震的的關聯。
研究中除了選擇2010年甲仙地震的主震(請見圖3(a)),也選了其它幾個較大的餘震來做分析。研究發現,在隔年1月底規模4.2的甲仙餘震發生之前,也可觀察到長微震異常的現象。甚至GPS訊號中,也同時看到位移方向的變化(圖3(d))。不過,在另一個2010年7月規模5.7的餘震前後,卻沒有發現微地動異常的情況。
研究團隊傾向認為這次地震距離主震時間較近,長微震的分布可能還是受到先前甲仙主震的影響(仍較活躍),而到了隔年其影響較低,而使得規模5.7地震震前產生的應力變化無法影響到長微震的活動度。

有些研究慢地震的科學家,希望把長微震及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亦為慢地震的一種),作為偵測地下應力狀態的應力儀(stress meters),並認為只要找到方式量化此種現象,就可以並找出與大地震有規律且具統計意義的關聯性,也就是說,某程度上就能作短期預測及預報。
但事實上,統計處理並不容易,就算是這篇研究也還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不過,這篇研究至少找到兩者之間的關聯,並成功從物理上解釋結果,仍然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短期地震危害評估的精確度,舉例來說:
- 已知某斷層在未來數年(中期預報範疇)有高機率發生規模6.0以上的的地震,如果其鄰近斷層開始觀察到長微震出現異常,GPS資料也出現異常變化 (甲仙地震當年情況即是如此),則可推論該區域短期(大約數個月內)發生地震的機率較高 (當然,類似的地震預報僅在科學研究而非實用階段)。
雖然前述必要條件使得此推論模型無法試用在多數的地震帶,但對於具有許多長微震與強震高風險的區域,例如北美的卡斯卡迪亞(Cascadia)、日本的南海(Nankai)地區,則提供了短期地震預測評估的珍貴參考指標。
參與此研究的學者專長領域包括數據科學、地震學、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等等,我們也可想見未來研究地震預測的議題會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專家攜手合作。雖然這項研究還稱不上已找到解決地震預報的最佳方法,但卻是一項結合力學理論和觀測統計的新嘗試。
參考文獻
註解
- 一般地震持續的時間長度約數十秒到數十分鐘,而慢地震(slow earthquake)的長度則可長達數小時到數個月不等,也就是能量的釋放方式較為和緩,但儀器仍可觀測到訊號。慢地震可簡單區分為兩種類別:一是能被地震儀記錄到的長微震、低頻地震(low-frequency earthquake)及超低頻地震(very low-frequency earthquake);另一類是僅能被GPS或其它大地測量儀器觀測到的慢滑移事件(slow slip event)。
- 簡單來說就是斷層穩定滑移(stable sliding) 且不會有地震(延伸閱讀:斷層「動靜之間」的學問—關於「潛移斷層」)
- 台灣的長微震的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主。
- 共同合作單位包含了我國的中央研究院、中央氣象局、成功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曼菲斯大學及美國地質調查局。
- 關於地震危害(earthquake hazard)與風險(earthquake risk),可參考這篇科學月刊的文章。
本文經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