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犬咬死貴賓犬,飼主除了違反《動保法》,還會有刑事責任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曾發生一樁寵物攻擊事件,比特犬的飼主並未依規定牽繩,導致比特犬咬死其他飼主所養的貴賓犬,比特犬飼主被依法裁處罰鍰。而除了行政罰外該名飼主,是否還會有刑事責任?
根據新聞報導,台北花博園區曾發生一起比特犬的攻擊事件,起因是比特犬的飼主並未依規定牽繩,導致比特犬咬死其他飼主所養的貴賓犬。比特犬飼主被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依法裁處罰鍰,而除了行政罰外該名飼主,還會有刑事責任嗎?來看《法操》的分析。
沒管好狗狗,可能會造成傷害罪?
2019年也曾發生過比特犬攻擊狐狸犬的案件,而且狐狸犬的飼主還為了保護愛犬使得手臂多處遭到咬傷、手指甚至被咬到骨折,比特犬飼主因此被士林地院依「過失傷害罪」判處拘役35天,可易科罰金。
寵物雖然有著生命,但是在法律上寵物也只能算是「物」的一種,跟持有的其他財產有相同地位,所以當寵物被別人弄傷、弄死的話,在《刑法》上也只能算是「毀損」。不過《刑法》毀損罪並沒有處罰「過失犯」,所以如果寵物是因過失而造成死傷,還是只能從《民法》進行求償。
而我國《民法》對於動物所產生的侵權行為也有特別規定在第190條,明定損害賠償責任由動物之占有人負擔,但如果已經盡到管理的責任仍無法避免損害發生的話,便無需負賠償義務。此外,如果是因為「第三人」的挑動才造成動物的侵權行為,動物之占有人雖然仍需對受害人負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占有人還可以另外向「第三人」求償。
《民法》第190條
動物加損害於他人者,由其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依動物之種類及性質已為相當注意之管束,或縱為相當注意之管束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
動物係由第三人或他動物之挑動,致加損害於他人者,其占有人對於該第三人或該他動物之占有人,有求償權。
由於是「物」,所以寵物的行為算是飼主手足之延伸,所造成的結果必須要由飼主承擔。像是因疏失導致自己所飼養的犬隻傷害他人就會犯下「過失傷害罪」。換言之,若是有意的驅使狗去攻擊人,或是有「就算有人被咬且無所謂」的不確定故意時,就會成立故意犯。
另外補充,如果因他人行為造成寵物的死傷,在民事上雖能依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但因為寵物只被評價為「物」,所以賠償的範圍只限於寵物的「市價」,基本上很難得到高額的賠償金。
不過近年來也開始出現求償「精神慰撫金」成功的案例,有法院認為寵物與人感情上的密切關係已近似於家人間之伴侶關係,若僅將動物定位為「物」與目前社會觀念不符,所以類推適用《民法》第195條規定,准許飼主請求的精神慰撫金。
攻擊性犬類需要牽繩、戴口罩
不論飼養的是何種寵物,飼主都有防止其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的義務(《動保法》第7條)。不過針對具有攻擊性的寵物則有特殊的規定。
《動物保護法》第20條
寵物出入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由七歲以上之人伴同。
具攻擊性之寵物出入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由成年人伴同,並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前項具攻擊性之寵物及其所該採取之防護措施,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
農委會所公告具有攻擊性的犬隻種類共有6種,分別是比特犬、日本土佐犬、紐波利頓犬、阿根廷度告犬、巴西菲勒犬、獒犬。而「防護措施」指的則是:1.應有成年人伴同;2.繫1.5公尺之鍊繩;3.犬隻配戴散熱透氣面罩。如果飼主未盡到責任,則會被裁處3萬以上、15萬元以下之罰鍰。
農委會擬禁止比特犬之輸出入及繁殖
比特犬的攻擊事件時有所聞,2019年發生的次數甚至比起往年增加不少,農委會畜牧處因此規劃禁止比特犬及其混種犬輸出、輸入及飼養繁殖,並於2020年預告將禁止飼養、輸出入「比特犬」,之後會有正式公告。
《動物保護法》第8條:中央主管機關得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出或輸入之動物。
也就是說,公告後台灣的比特犬數量就不會再增加了。而在農委會公告禁止之後,比特犬飼主應該要向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如台北市動保處)備查,才可以繼續飼養。
此類案件之所以一再發生,與其說是源於犬隻的攻擊性,實際上應該歸究於飼主的僥倖心態、未善盡管理責任所導致。既然選擇了飼養寵物,除了照顧好牠的生活、保持健康,更應該要對牠的行為做好管理,而非放任牠隨便行動,這才能算是對一條生命真正的負起責任。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