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看懂】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地圖:日本企業壓境、本土品牌IPO、疫情壓力測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以來持續壟罩的新冠疫情,對餐飲業形成少見的高強度壓力測試,企業在疫情下分歧的營運表現,直接牽動著台灣餐飲業劇烈的版圖變動,從中可以歸納出三項觀察重點。
由於台灣消費者及投資人偏好特性,餐飲業向來是台灣資本市場中備受矚目的民生類股構成,近10年來幾乎每年都有餐飲業者在台IPO。
從2010年美食達人、安心食品、王品及瓦城泰統,至近年的豆府、八方雲集、咖碼、路易莎咖啡、揚秦國際,以及籌備中的築間餐飲、橘焱國際、香繼光集團、這一鍋餐飲等,甚至吸引日本藏壽司2020年來台IPO,累計超過20家企業構成豐富多元的餐飲類股族群,不僅使台灣在亞洲各國交易市場中,成為僅次於日本及香港的餐飲類股重鎮,也為台灣餐飲企業塑造了更高的市場能見度。
然而2020年以來持續壟罩的新冠疫情,對餐飲業形成少見的高強度壓力測試,企業在疫情下分歧的營運表現直接牽動著台灣餐飲業劇烈的版圖變動。
因此,未來流通研究所爬取彙整台灣餐飲產業數據情報,繪製2020台灣「餐飲版圖變動」產業地圖,除區分不同餐飲服務型態外,進一步以緊扣規模經濟效益、品牌影響力與營收市佔率的門店數為劃分指標,搭配年度門店增減數量,透過資訊圖象呈現主要餐飲業者在疫情下的經營情勢變化,並歸納三項觀察重點,做為分析台灣餐飲產業的重要參考佐證。

平價餐飲IPO新勢力成長強勁,帶領台灣餐飲市場走向連鎖化與資本化
以門店數為觀察指標可以看到,2020年即使受到疫情干擾,不少客單價在600元以下的平價連鎖餐飲品牌仍擁有雙位數拓點規模,展現出豐沛的市場活力。
例如雙醬咖哩成長39家、梁社漢排骨與八方雲集各自成長32家與17家、爭鮮旗下定食8成長28家、四海遊龍成長19家、燦坤持股16.6%的五花馬水餃館與米塔集團旗下大河屋均成長15家、與福壽合作的起家雞成長12家、甘泉魚麵則成長11家。
西式速食業態中,以外帶外送店型為主的本土炸雞品牌胖老爹成長42家、必勝客與拿坡里均成長13家、摩斯漢堡成長12家、漢堡王成長11家;咖啡店業態中,星巴克成長30家,為2020年展店數最多的連鎖咖啡品牌;而近年知名度快速提升的黑沃咖啡亦成長15家,2021年總店數目標挑戰100家,可望成為台灣第四大連鎖咖啡品牌。
近年台灣餐飲產業擴張重點在於平價連鎖餐飲業態,主因除了強大的疫情抗性外,更關鍵的是平價連鎖餐飲具備的「高度標準化商品」及「可快速複製擴大」的營運特質。而藉助於資本挹注與疫情消費型態的推波助瀾,路易莎、cama、八方雲集、麥味登等平價餐飲IPO新勢力,已快速發展成為所屬次產業別中門店數量顯著領先的品牌,並在站穩高店數規模經濟與市佔優勢後,向上建構自有供應鏈護城河,再進一步以自建供應鏈支撐品牌規模的快速擴張。

伴隨著由上述IPO新勢力組成的領先企業集群快速發展,台灣餐飲產業連鎖化、標準化與資本化的程度顯著拉高,產業發展益加成熟。
日本餐飲品牌來台展店橫跨多業態,建構海外第二營收支柱
日本餐飲品牌在台布局廣泛,橫跨高價與平價餐廳、咖啡廳、平價快餐與火鍋業等多元業態,其中又以擁有資本市場奧援、以及易於複製擴張特性的平價連鎖餐飲業者為主要輸出箭頭。
2020年雖然面臨疫情挑戰,但不少日系餐飲品牌在台仍維持穩定的展店腳步。例如咖啡店業態中的客美多咖啡成長8家,誠品生活間接投資的猿田彥珈琲成長3家;西式速食業態中,摩斯漢堡不僅門店數成長12家,經營表現甚至優於日本摩斯母公司;火鍋業態中,日本外食產業龍頭雲雀國際旗下涮乃葉成長5家、單價較高的Mo-Mo-Paradise亦成長1家。
平價餐廳業態中,藏壽司2020年在台上櫃後持續站穩擴張腳步,單年度門店數成長10家,壽司郎成長8家;定食拉麵類中,丸龜製麵成長8家、宮武讃岐製麺所成長6家、食其家成長4家、屯京拉麵成長3家、勝博殿與銀座杏子豬排均成長2家、大戶屋、大阪王將與薩利亞均小幅成長1家。
雖然日系餐飲品牌在台展店幅度與本土企業相較仍有一段差距,但相對於2020年日本國內因疫情而掀起的大規模餐飲閉店潮,台灣市場的穩定發展與持續拉高的營收貢獻度,無疑成為日本餐飲集團疫情下重要的第二營收支柱。這樣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此刻同樣面臨本土疫情進逼、以及深陷高齡少子化挑戰的台灣餐飲企業做為參考。

創新服務結合技術應用,餐飲多元化疫情對策成為長期經營戰略
疫情大幅提高台灣餐飲業導入新式服務組合與應用各項科技工具的速度與意願。部分原本僅定位為短期求生對策的服務模式,例如建立雲端廚房、架設線上網站、銷售PB商品等,在疫情持續發酵及消費模式大幅轉變的環境下,不少已發展成為企業長期經營的策略方向。
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是重新搭配產品組合及轉向外送服務,越來越多餐飲業者已將疫情對策與長期營運方向進行策略性結合,在投入成本較高的基礎設施建置、產品改良研發方面的資源投入規模顯著拉高,加快了台灣餐飲企業轉型速度。
此外,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下,大量緊扣傳統作業流程的新技術解決方案湧入餐飲賽道,橫跨中央工廠、倉儲物流、後場料理備餐、前場門店服務、行銷廣告、交易支付、總部運營等多元範疇。而疫情下顯著加快的軟硬體技術導入速度,也帶動SHOPLINE、LINE、Just Kitchen、iCHEF、inLINE、益欣資訊等關聯供應商蓬勃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餐飲產業加速導入數位科技,除了有助於業者因應疫情帶來的損害外,也讓長期以來資訊透明度較低的餐飲企業呈現出更加清晰真實的數據結構,從食材採購、庫存耗損、成本管理、行銷效益到消費會員資料等,大量分析數據不僅有益於企業本身提升營運效率與擬定戰略決策外,也大幅提高了資本市場對於餐飲業的青睞與信任程度。
註解
- 資料數據皆為主管機關、研究調查企業或第三方研究機構公開資訊,經研究團隊程式爬取及第一手調查整理,部分企業因公開資訊不足未納入研究範疇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