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增30例、死亡4例,指揮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可逐步恢復服務,100萬劑莫德納估第四季供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陳時中表示,縱使警戒要降級也要緩步下降,但未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都會維持,其他細節的擬定之後會再做報告。此外,今日公佈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指引區分為4大部分,遵照指引就可以逐漸開始恢復服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33例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30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例死亡。
隨著不明感染源和群聚案件越來越少,26日之後其他措施細節的擬定將會在這兩天做報告。此外,長照司也宣布針對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最新指引,只要遵照指引就可以逐漸開始恢復服務。
新增30例本土、4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0例本土病例(其中20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7日至7月21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各11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7例、新竹市1例;其中24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1例調查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日至6月27日,確診日介於6月4日至6月29日,死亡日介於7月19日至7月21日。

不明感染個案減少,要降級也會緩步下降
今日雙北案例各超過10例,陳時中表示,雙北要清零確實是最困難的,但不明感染源和群聚案件都越來越少,且很多是家戶衍生的。針對記者提問,陳時中認為,在不明感染源沒有大幅提升的情況下,未來是否降級的方向不會改變。
陳時中表示,縱使警戒要降級也要緩步下降,除了預防措施外,更要增加應變能力。此外,未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都會維持,其他細節的擬定之後會再做報告。
陳時中透露,八大行業距離放寬比較遠,其他有執照的行業若能達成預防需注意事情、應變能力也俱足,就會盡量開放。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指引出爐,可逐步恢復服務
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在記者會中指出,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指引區分為4大部分,包含提供服務條件、防疫管理措施、疑似病例應變措施以及發生確診病例應變處置,遵照指引就可以逐漸開始恢復服務。
其中,服務人員、服務對象及其陪同者要使用據點服務時,必須接種第1劑疫苗滿14天;未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則需檢附3日內篩檢陰性證明;若曾經是確診者,要檢附相關文件,就可以使用據點服務。
失智社區服務一定要事先預約並配合簽到退實名制,若疫情警戒為二級以上,則需進行分艙、分流、分組活動,落實服務人員對象的健康監測通報,供餐也要規劃供餐場所。若據點場地和其他單位共同使用空間,則提供服務的間隔要維持2公尺;如果是時段不同,要間隔2小時做清消工作。據點服務課程要外聘講師的話,講師要完成疫苗接種,且不提供照顧者支持團體和照顧訓練課程。
警戒若維持三級或以上的話,如服務人員及服務對象尚未接種,要配合切結、進行每週1次自費抗原快篩或PCR,不在服務名冊的人員要避免進出據點,且不收新案、暫停供餐、禁止訪客進入,設置於醫院內、或同日與其他單位共用場地的據點均暫停服務。
莫德納接種間隔為10到12週,已投入採購次世代疫苗
指揮中心今日也公布,經過專家討論後,莫德納疫苗第1劑和第2劑的間隔調整為10到12週,除了希望能夠增加第1劑涵蓋率、產生基本保護力,也有參考國外的經驗,後續會根據到貨數量期程滾動式檢討。
另外,我國也和跟莫德納公司簽署3600萬劑疫苗的合約,以次世代的疫苗為主,其中100萬劑希望在第四季進貨。隨著美國、歐盟、日本都接續和莫德納公司簽署後續供應合約,指揮中心才決定於現階段投入採購,盼能與歐美日同步取得次世代疫苗,因應未來疫情所需。

延伸閱讀:
- 【疫苗最新資訊】一次掌握台灣COVID-19疫苗施打與購買情形
- 台灣COVID-19最新疫情與變化(持續更新)
- 台灣疫苗接種後死亡率比外國高,其原因一定與AZ的品質有關嗎?
- 疫情趨緩但血液庫存持續偏低,衛福部決議鬆綁打AZ疫苗者最快8月可捐血
- 解封後一週確診爆增5萬例,第一劑疫苗覆蓋率達80%的荷蘭為何失控?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7-23 快樂選「黃」,傷心選「藍」:這款原為女兒量身打造的手環,疫情期間變成上班族的心情日記
- 2021-07-22 新加坡加緊防疫措施到8月中,致力提高長者疫苗接種率
- 2021-07-22 本土新增30例、死亡4例,指揮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可逐步恢復服務,100萬劑莫德納估第四季供貨
- 2021-07-22 小兒科診所「打疫苗收掛號費」遭衛生局停配,無奈「專業被當請客,還要幫政府買單」
- 2021-07-22 【印尼疫情】延長緊急措施管制至下週,台商望政府協助返國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