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種族、偏見與歧視》: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似乎只建立在觀念上——對黑人根深柢固的偏見

《種族、偏見與歧視》: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似乎只建立在觀念上——對黑人根深柢固的偏見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歐洲人來說,他們在外遊歷的國人送回來的旅遊文學,對於他們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訊息來源。「未開化的原住民」的印象就是這樣藉由在地球上四處航行的荷蘭人送回給他們的母國。

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以多種方式向孩童傳播。孩子們本身對此無能為力,而且一旦種族主義成為他們思考模式的一部分,就會對這種後天的種族主義最終完全沒有任何控制力。所以即便到了最近,舉例來說,要讓一個差不多16歲受過良好教育的荷蘭男孩對他的一群朋友自發地說出以下的故事,完全有可能:「我們班上的一個傢伙從阿拉伯來的。他爸爸在那裡做工程師。好吧,他們在沙漠的正中間蓋了座溜冰場。荒謬極了,這些土著〔inboorlingen,荷蘭語中對「原住民」的貶稱〕居然也想溜冰!」然而當白人允許自己搞豪華的室內溫水游泳池——甚至還用熱帶地區氛圍的紋飾來加以裝飾,在阿姆斯特丹的好些游泳池就是這樣——他們卻認為這不過就是種單純的樂趣。

當我們認識到第三世界的樣貌在孩子們學校教科書裡面是怎樣呈現的,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到年輕人種族主義的態度是怎麼來的了。哈利.馮.登伯格(Harry van den Berg)和彼得.雷恩施(Peter Reinsch)曾經從荷蘭各所小學使用的教科書裡面隨機抽取了25種來進行分析。他們發現這些書本中的種族主義觀點反覆地出現,尤其在地理科目。舉例來說,當形容沙漠游牧民族住在帳篷的時候,有個作者評論白人(「和你一樣的露營者」)會對這樣的地方嗤之以鼻。接下來,該書中有一種論調聲稱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真的;其中一個女性居民被形容成她的腳趾可以「摸索和抓取」東西,而她的手「和腳都和人猿一樣」。

這種例子裡的種族主義再明顯不過,你可以假設,任何人只需看一眼就能理解明白怎麼回事。不過因為這樣的描述在行文中流暢地交織著,而文章其餘的部分本身不是負面的,所以我們需要特別的注意力來辨識出其間具有歧視的部分。學童們就這樣被誘導成把種族主義觀點當成理所當然,除非個別教師或警覺的學生主動地指出並且質疑這些部分。更甚者,這種明顯的種族主義馮.登伯格和雷恩施稱之為「種族主義聯想」(racist associations),在教科書中並不像隱性種族主義那樣無所不在。

潔利安.克萊茵(Gillian Klein)透過細節地分析英國的學校教科書,顯示歐洲自我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操縱了整個教育體系。非白人的歷史即從白人「發現」他們開始。人類文明被理解成一種進化的過程,其間歐美文化——亦即,西方的法律系統、民主政府政體形式以及資本主義經濟——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好的。透過歐洲人是文明的傳播者這樣的說辭,殖民主義被合理化。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教科書從南非大使館免費得到圖片來做成教材。

這類的圖片也在美國的學校教科書之間傳播著。但是平心而論我們不得不提到,世上最活躍而且嚴厲的學校教科書分析中心就在美國。紐約的兒童跨種族書籍委員會(Council for Interracial Books for Children,簡稱CIBC)定期出版最新訊息和指引,來防範學校教科書裡面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在研究過兒童的歷史、語言、地理和其他種類的教科書之後,我們得到這樣的一種印象,殖民主義是歷史環境中不可逃開的必然結果,亦即第三世界如果要怪就只能怪他們自己的不爭氣,而西方世界寬宏大度,給予幫助還派人提供教導和領導。

白人至上的意識形態,伴隨著它自己「合理的」含義以及有色人種低下這些概念,不僅出現在小學的教科書中,也出現在高等教育的教科書裡。所以當白人工程師兒子傲慢地說「原住民」(natives)竟敢也想溜冰,我們並不會感到十分驚奇。

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也透過其他管道散布,例如廣告。不同的歐洲國家的電視上和雜誌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公然宣傳種族主義的商業廣告。

一個奇基塔香蕉(Chiquita bananas)的電視廣告上一個黑人女性穿著香蕉裝,一邊尖叫著一邊被一群白人水手追逐。任何人都不需太多的想像力就可以理解到其中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暗示著水手們相當飢渴。最近,某國電視上出現一個更微妙的例子,結合了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和性別歧視:異國情調的「棕皮膚美女」有著大長腿,身著薄可透光的絲綢布料,用誘惑的杏眼看著你並且微笑著,手裡拿著雀巢咖啡豆,暗示歐洲白人快去買。

在荷蘭,黑人直到最近才「被允許」參與電影或是電視廣告——如果他們的膚色稍微比較淡一些的話。因為白人意識到少數族群也是顧客群體,他們只好習慣這樣的想法:X牌飲料喝起來滿不錯的,就算這是個蘇利南男性推薦的。我懷疑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看到這樣的廣告:使用Y牌助曬乳液,您就可以和安提利安(Antillian)或摩鹿加(Moluccan)女性一樣擁有令人驚豔的棕膚色?或是,只要使用了Z牌家庭燙髮捲,您就可以和電視上看到的非洲女性一樣擁有滿頭的靚麗捲髮?目前,美學上宣導的意識形態,讓我們認為但凡美麗的皆屬於白人的特性。

在荷蘭也一樣,重要的新聞都只能由白人來報導。那結果呢?白人播報者、白人節目主持人,還有白人宣道人。在美國,有色人種在電視上有比較多的呈現,但積極正面的形象仍是少數例外,而且還有很大程度上可疑的刻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