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醫學系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務必及早就醫,仍有機會挽救未來職涯

醫學系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務必及早就醫,仍有機會挽救未來職涯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幾乎每一屆的醫學系都會有一兩位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如果遇到類似狀況,除了及早就醫外,在生活與治療上還有哪些可以留意的地方?

編按: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有位黃姓醫科學生於今年四月突然出現嚴重的被害妄想症狀,並在實習群組傳送「溶屍、王水」等訊息和照片。台大醫師鑑定他有傷人之虞,強制黃女住院治療。其父親不忍女兒遭拘禁,聲請提審要求釋放。但台北地院認定台大依《精神衛生法》強制黃女住院,程序合法,於六月時駁回黃父聲請及抗告,全案確定。而黃女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


文:李俊宏(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

以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一)而言,幾乎每一屆的醫學系都會有一兩位學生罹病,甚至被迫放棄行醫的夢想。幾乎所有醫師都曾經親身經歷同學、學長姐、學弟妹發病,或自傷傷人,甚至變成是集體創傷的一部分。

就醫學系學生的生活而言,發病的最高峰常出現在見習到實習這段時間。其中,女性的發病高峰期較晚,導致其產生症狀的時間常座落在見實習到住院醫師這個階段。原因是這個階段會遇到環境改變的壓力、日夜作息的混亂,以及更高強度的學習要求。

而男性的發病高峰期經常更早,且台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經常諱疾忌醫,一旦罹病,往往已在前驅晚期或是已有明顯精神症狀,在這種情形下很難考上醫學系。

但我得強調,以台灣的相關法規,並沒有限制精神疾病患者行醫這件事情。前提是,疾病要能穩定控制,衛生主管機關認為你能夠符合職務的需求。

因此,若在就學階段產生類似的問題,務必要及早配合就醫,這反而會是挽救未來職涯至關重要的選擇。

生活與治療上的建議

(1)請養成運動與休閒的習慣。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就算發病,有穩定運動的病患,症狀比較輕微、住院次數較少。

(2)生活作息要規律,盡量避免日夜顛倒,若真的有必要,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要讓這種情形成為常態。維持良好的社交人際互動,是建立現實感很重要的一環。培養一些興趣,也有助於拓展人際關係。

(3)有一等親家庭病史,可以利用學校的輔導資源,針對自己的狀況定期瞭解與調整,有狀況就早期轉介精神醫療,可以減少發病的可能性。

(4)如果有需要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及早治療經常是低劑量就有良好的治療反應,副作用越少。拖得越晚,藥物劑量就得推升,甚至需要合併多項藥物,這跟很多慢性病的治療原則一樣。

(5)初期發病,若服藥無副作用或副作用輕微,且治療效果佳,基於服藥穩定度的考量,目前國外也有在初期即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控制的相關研究,對於復歸原先的生活有所幫忙。孩子在外,若父母不安心,可以納入考慮。

(6)有時候,蹲下是為了下次躍起,有需要的話,可能要考慮是否暫停課業或訓練,把身體調養好再出發。若真的高強度的行醫生涯對病情不利,轉換科別或工作型態、轉系或轉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健保限制下的其他考量

由於身心治療在台灣並未受到該有的重視,以重症精神疾病而言,有些是全民健保力有未逮的。若是資源足夠,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1)心理治療其實是很有幫助的,前提是疾病控制穩定到某個程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不論對於疾病控制、壓力調節、生活品質都有相當好的效果。

但是在台灣,長期性的談話治療得考慮自費,才能在穩定的治療架構下持續進步。

(2)適度導入營養醫學如omega-3,或有助益(但要問醫師,別被騙了)。

家屬、宗教與民俗等層面

筆者行醫這二十年,有些個案在罹病後繼續在崗位上服務,配合治療、運動養生、降低業務強度,日子過得不錯。也有個案轉換跑道,目前領有其他證照,職缺搶手。就人生而言,其實仍能好好穩健規劃。

否認問題是家屬在初期常見的防衛機轉,但這並不會讓問題消失,跟醫療團隊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會是邁向穩定相當重要的一步。

宗教民俗或可撫慰人心,但不建議用這個來蓋牌。還是要以治療為主,其他則是輔助。特別是住院期間,我知道很多家長會千方百計求一些解方,但有些人士會藉由貶抑經政府認證、基於實證的助人者,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但其心已不在正道,怎麼可能有效。我認識的不少師父師兄姐、牧師傳道,非但不會干涉治療,反而會協助治療。正信宗教、心誠則靈,是不會跟你索討什麼的。

另外,告醫師,不會解決問題。我們絕對是跟病患、跟家屬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的敵人是疾病,不是醫師。

而上述這些建議同樣適用類似狀況的孩子。

延伸閱讀

本文由李俊宏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