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務必及早就醫,仍有機會挽救未來職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幾乎每一屆的醫學系都會有一兩位學生罹患思覺失調症。如果遇到類似狀況,除了及早就醫外,在生活與治療上還有哪些可以留意的地方?
編按: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有位黃姓醫科學生於今年四月突然出現嚴重的被害妄想症狀,並在實習群組傳送「溶屍、王水」等訊息和照片。台大醫師鑑定他有傷人之虞,強制黃女住院治療。其父親不忍女兒遭拘禁,聲請提審要求釋放。但台北地院認定台大依《精神衛生法》強制黃女住院,程序合法,於六月時駁回黃父聲請及抗告,全案確定。而黃女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
文:李俊宏(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
以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一)而言,幾乎每一屆的醫學系都會有一兩位學生罹病,甚至被迫放棄行醫的夢想。幾乎所有醫師都曾經親身經歷同學、學長姐、學弟妹發病,或自傷傷人,甚至變成是集體創傷的一部分。
就醫學系學生的生活而言,發病的最高峰常出現在見習到實習這段時間。其中,女性的發病高峰期較晚,導致其產生症狀的時間常座落在見實習到住院醫師這個階段。原因是這個階段會遇到環境改變的壓力、日夜作息的混亂,以及更高強度的學習要求。
而男性的發病高峰期經常更早,且台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經常諱疾忌醫,一旦罹病,往往已在前驅晚期或是已有明顯精神症狀,在這種情形下很難考上醫學系。
但我得強調,以台灣的相關法規,並沒有限制精神疾病患者行醫這件事情。前提是,疾病要能穩定控制,衛生主管機關認為你能夠符合職務的需求。
因此,若在就學階段產生類似的問題,務必要及早配合就醫,這反而會是挽救未來職涯至關重要的選擇。
生活與治療上的建議
(1)請養成運動與休閒的習慣。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就算發病,有穩定運動的病患,症狀比較輕微、住院次數較少。
(2)生活作息要規律,盡量避免日夜顛倒,若真的有必要,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要讓這種情形成為常態。維持良好的社交人際互動,是建立現實感很重要的一環。培養一些興趣,也有助於拓展人際關係。
(3)有一等親家庭病史,可以利用學校的輔導資源,針對自己的狀況定期瞭解與調整,有狀況就早期轉介精神醫療,可以減少發病的可能性。
(4)如果有需要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及早治療經常是低劑量就有良好的治療反應,副作用越少。拖得越晚,藥物劑量就得推升,甚至需要合併多項藥物,這跟很多慢性病的治療原則一樣。
(5)初期發病,若服藥無副作用或副作用輕微,且治療效果佳,基於服藥穩定度的考量,目前國外也有在初期即以新一代長效針劑控制的相關研究,對於復歸原先的生活有所幫忙。孩子在外,若父母不安心,可以納入考慮。
(6)有時候,蹲下是為了下次躍起,有需要的話,可能要考慮是否暫停課業或訓練,把身體調養好再出發。若真的高強度的行醫生涯對病情不利,轉換科別或工作型態、轉系或轉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健保限制下的其他考量
由於身心治療在台灣並未受到該有的重視,以重症精神疾病而言,有些是全民健保力有未逮的。若是資源足夠,可以考慮以下建議:
(1)心理治療其實是很有幫助的,前提是疾病控制穩定到某個程度,在醫師評估下,接受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不論對於疾病控制、壓力調節、生活品質都有相當好的效果。
但是在台灣,長期性的談話治療得考慮自費,才能在穩定的治療架構下持續進步。
(2)適度導入營養醫學如omega-3,或有助益(但要問醫師,別被騙了)。
家屬、宗教與民俗等層面
筆者行醫這二十年,有些個案在罹病後繼續在崗位上服務,配合治療、運動養生、降低業務強度,日子過得不錯。也有個案轉換跑道,目前領有其他證照,職缺搶手。就人生而言,其實仍能好好穩健規劃。
否認問題是家屬在初期常見的防衛機轉,但這並不會讓問題消失,跟醫療團隊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會是邁向穩定相當重要的一步。
宗教民俗或可撫慰人心,但不建議用這個來蓋牌。還是要以治療為主,其他則是輔助。特別是住院期間,我知道很多家長會千方百計求一些解方,但有些人士會藉由貶抑經政府認證、基於實證的助人者,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但其心已不在正道,怎麼可能有效。我認識的不少師父師兄姐、牧師傳道,非但不會干涉治療,反而會協助治療。正信宗教、心誠則靈,是不會跟你索討什麼的。
另外,告醫師,不會解決問題。我們絕對是跟病患、跟家屬站在同一陣線上,共同的敵人是疾病,不是醫師。
而上述這些建議同樣適用類似狀況的孩子。
延伸閱讀
- 《思覺失調完全手冊》:家屬試圖建立關係時會遇到的難題——患者不會表達情緒
- 臨床心理師談思覺失調症:試著與患者的雙知覺系統接軌,讓他不致成為「孤兒」
- 《思覺失調症》:父母的婚姻關係與養育方式,會造成孩子罹患思覺失調症嗎?
-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心理學博士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
本文由李俊宏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