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的現代詩】林薇晨〈粵語課〉:「發出聲音」仍是最重要且唯一的答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正如香港「漂浮於海」的地理現實,在歷史上,香港也一直處於主權飄搖的狀態,而香港的自由程度,也隨著當權者推行的官方語言,而不斷改變,正如詩中「自由的小鳥」走了又來。
今年6月下旬,正當台灣困於本土疫情時,香港的媒體界也風聲鶴唳。6月17日,香港警察不僅拘捕多名《蘋果日報》高層員工、更凍結《蘋果日報》公司資金。七天後,《蘋果日報》被迫停止營運。雖然香港警察只針對香港《蘋果日報》,但香港《立場新聞》也為了保護評論作者,暫時下架評論文章;香港電台暢談文學、科學的節目《五夜講場》也在差不多時間宣布關閉。在《國安法》法條蒙昧未明的狀況下,不只是書寫真相,連發表意見、談論文學都變得遙不可及。
這樣的壓抑與焦躁時刻,或許正是文學需要存在的原因。想趁這個時間,分享2019年林榮三文學獎的三獎得獎作品〈粵語課〉,那年正是反送中運動對台灣影響最深刻的時候,作者林薇晨就在這首詩中以語言作為主軸,討論語言「傳遞真相」、「發表意見」的重要意義。
〈粵語課〉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諦聽遙遠的香港
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
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
當教師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
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
開出一朵一朵洋紫荊花
吸引語言的飛鳥前來
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
小鳥略微呢喃
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
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
每次銜著一點香港香港有時很近很近
近到就在耳朵裡哼一首歌
陳奕迅、王菲、張國榮、藍奕邦、my little airport
在過於心酸的青春的深夜裡
那些男男女女以粵語陪伴需要電台的人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
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
彷彿彼岸的命運將不會降臨在我島
報社的相機拍到那些抗議與傷痕
說粵語的香港人以粵語指控、求告、呼籲
我們能夠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他們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我們說些什麼?)
社會是一間七嘴八舌的教室
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然而在現實的粵語課上
嘴唇業已衰敗成枯枝
語言只是停棲在枝椏上的鳥兒
歛著理應蓬勃的羽翼
唱不起來
飛不起來
飛起來的只有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
只有嘩嘩然的水柱
灑成漫天滂沱大雨
因為有些時候
雨傘也難以抵禦時代的沖擊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努力聽講
聽完整個春天與夏天
最後學到的東西或許不多
唯有一件事情難忘
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
記得發出你的聲音
整首詩以「語言」的概念貫穿,從單純的粵語課,間雜香港語言的流離歷史,最後隱喻言論自由,並反思語言「傳遞思想與情感」的本質。
第一段中,詩中的「我」(以下用「敘事者」代稱)首先提到自己上粵語課的經驗。詩人說「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這句可能在形容粵語老師,偶爾與學生分享香港經驗、粵語典故,而這位老師,可能就是敘事者身邊最典型的「香港代表」,未曾到過香港的學生,以老師的視角與經驗,略窺香港的樣貌。接著,林薇晨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在社會運動尚未開始前,對敘事者而言,粵語課的重點只在於音調是否正確。
第二段詩人用了更詩意的形容來比喻語言,將練習粵語時努力撐開的嘴型,比喻為香港的區花「洋紫荊」,順著這大自然的譬喻,林薇晨接著將語言形容為停棲枝椏上的鳥。對於這名粵語初學者而言,粵語有時簡單、有時難,林薇晨因此說:「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但每多練習一次,敘事者對粵語的熟悉就多一分,正如小鳥每次飛回來,都多銜來一點樹枝、多銜來一點點香港的新知、一點點敘事者對於粵語的理解。
第二段對於「粵語=小鳥」的比喻,除了說明學習語言的經驗,似乎也暗示香港的歷史。香港曾在19世紀被割讓給英國,並短暫的被日本佔據,二戰後又先後回到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理下。在香港,粵語、英語與中共推行的普通話,一直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對民族或民主的想像有很大關連。正如香港「漂浮於海」的地理現實,在歷史上,香港也一直處於主權飄搖的狀態,而香港的自由程度,也隨著當權者推行的官方語言,而不斷改變,正如詩中「自由的小鳥」走了又來。
第三段與第四段,有類似的開頭,可以一起閱讀做為對照。第三段提到敘事者從流行歌曲中,逐漸熟悉粵語,這些粵語流行歌,好像可以說中聽眾的孤單心聲,因此格外令人感覺親近。但第四段的粵語,則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從電視新聞上聽見、看見的粵語,這時的香港人以粵語抒發意見、提出自己的訴求,這樣具衝擊性的畫面,令人忍不住想要迴避,因此林薇晨說「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此外,第四段也提到「彷彿彼岸的命運將不會降臨在我島」、「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因此這所謂的「遠」,還隱隱指責部分台灣人過於冷漠,對香港命運避而不談。
第五段則提到社會運動下,香港人民的現實處境,這邊提到的粵語,已經不同於第一段台灣人學習語言的粵語,而是延續第三段、作為香港人呼告、訴求工具。林薇晨提到「語言只是停棲在枝椏上的鳥兒/歛著理應蓬勃的羽翼/唱不起來/飛不起來」,以小鳥不再自由,比喻香港的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受到箝制。而箝制人民自由的,正是當權者的暴力武器,諸如「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等。
最後一段,林薇晨則將思考拉回當下,第五段所有的鋪陳,都為了最後的兩句話:「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記得發出你的聲音」這裡的語言,一方面指台灣人學習粵語時,必須努力發出不同於母語的特殊、陌生聲調;另一方面則指香港人的訴求、自由。這兩句詩,是對香港抗爭者的鼓勵,鼓勵香港人不要威懼強權、不要受制於暴力,應該繼續大聲疾呼、爭取自由。
整首詩以「語言」的概念貫穿,從單純的粵語課、間雜香港語言的流離歷史、最後則隱喻言論自由,流露出對於反送中運動的無奈同理。
這首詩在2019年得獎,但在2021年的此刻,香港的情勢似乎更糟了、《國安法》通過,言論自由更不可得。我曾問過流亡台灣的香港朋友,如果沒了言論自由,文學還有可能作為歷史的見證嗎?她的回答就是「繼續寫」:以筆名寫、到海外寫、用魔幻寫實的方法寫,作家可以藏匿自己、藏匿隱喻,但「發出聲音」仍是最重要且唯一的答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