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頻頻停機的核電也必須正視其「能源韌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因乾旱和核電廠進水量降低,導致的停機期間遠比過去更長,嚴重衝擊能源供應,而氣候的間接影響則包括因暖化衝擊生態系統而構成的新挑戰。例如,暖化造成水母大量繁衍,堵塞核電廠進水口或冷卻系統......
2021年6月美國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分別出現了約50度的高溫;同年6月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則是出現自1844年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
7月中旬,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德國皆面臨暴雨釀災;德國西部萊因伐爾茲邦(Rhineland-Palatinate)和北萊因西發利亞邦(North Rhine-Westphalia)受創尤為嚴重,至7月16日止,已知至少有103人因洪災喪命。目前商業媒體多半以德國遭遇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洪災形容此一極端氣候事件。
極端氣候事件成為常態
賓州州立大學氣候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認為,不論是美國的高溫穹頂(heat dome)或是西歐的洪災,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一般民眾的理解。他以模型推估,若工業革命不曾發生、溫室氣體排放仍維持在工業革命前的水平,而地球也未暖化,再此以情境比較工業革命後燃燒化石燃料的情境。他直言,如果沒有工業革命,美國現下的高溫穹頂和西歐洪災會是50000年一遇的情景。
曼恩引述一篇2021年7月14日發表於《自然》期刊,名為〈亞馬遜成為砍伐森林和氣候變遷相關的碳源〉(Amazonia as a carbon source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的文章闡述,極端氣候所致的巨災只會變得更為頻繁。氣候科學家曾於2010 年至 2018 年間在亞馬遜的4個地點偵測對流層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濃度後發現,亞馬遜東南部因森林砍伐、旱季增長、火災頻仍加劇了雨林東部生態系統的壓力,使得亞馬遜東部已從碳匯轉變為排放二氧化碳的來源。
當地球的肺部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規模也會隨之成長;當極端氣候成了新常態,如何提高並維持能源韌性與檢驗核電的能源韌性就成了所有使用核電國家的重要課題。
極端氣候與能源韌性
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員艾哈邁德(Ali Ahmad),同時也是《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的共同作者,曾於2021年7月5日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期刊發表一篇名為〈變遷的氣候致使核電停機頻率增加〉(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nuclear power outages due to changing climate)的專文。
艾哈邁德主張,探討核電廠之於氣候的關係時,不能只著眼於碳排,也應該考量核電的能源韌性。能源韌性是指系統因應干擾、從干擾中恢復,乃至於減少各類干擾所致衝擊的能力。相較於過往的能源研究大多著重於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如何影響核電廠的冷卻系統,或是側重核電廠碳排與氣候的關係,艾哈邁德則是試圖檢驗核電設施是否具有較高的能源韌性,能否因應極端天氣事件的變異和不可預測,並勾勒出極端氣候條件造成核電計畫外停機的趨勢。
艾哈邁德首先從國際原子能總署所發佈的《會員國核電廠營運經驗》(Operating Experience with Nuclear Power Stations in Member States)年度報告、該組織所建置的核子反應爐資料庫(The Database on Nuclear Power Reactors)以及《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等來源多方蒐集核電廠計畫外停機的資料。他納入《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的原因在於國際原子能總署所記載的反應爐的關閉日期並非以最後一次發電日期為依據,而是決定關閉的日期。這使得國際原子能總署高估了運作中反應爐的實際數字。
因近幾十年來核電廠面臨了益發嚴峻的極端天候事件,故而艾哈邁德的研究不僅提出過去30年間氣候因素所導致的停機頻率上升的量化證據,更特別突顯自2010年至2019年的氣候事件造成全球核電機組停機的趨勢。
氣候因素造成的非計畫停機
艾哈邁德在研究中所稱的 「氣候變遷」一詞包括經濟活動造成的氣候影響與自然因素的影響,例如火山釋出甲烷 。至於他所說的「氣候驅動」(climate driven)或「氣候引發」(climate induced)的核電廠停機是指由熱浪、乾旱、風暴、颶風/颱風、環境溫度上升等氣候條件所導致的核電廠非計畫停機。他視熱浪、乾旱為熱干擾。他並納入風暴潮 、洪水、閃電、冰雹、雷暴、龍捲風等天候現象為風暴、颶風/颱風事件。
艾哈邁德依據國際原子能總署所用的停機定義認定各國反應爐機組的停機,也就是當反應爐的實際功率在一段期間內低於機組參考功率時就會構成停機 。所以技術上來說,停機會包括局部停機 (降至特定百分比的額定功率)或完全停機這兩種情況。
在高排放情境下,也就是代表濃度途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8.5,艾哈邁德推估,全球核電機組自2046年至2065年間的年度發電量損失約為0.8%至1.4%。到了本世紀末,也就是自2081至2100年,全球核電機組平均年度發電量的損失則會達到1.4%和2.4%之間。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