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頻頻停機的核電也必須正視其「能源韌性」

當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頻頻停機的核電也必須正視其「能源韌性」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因乾旱和核電廠進水量降低,導致的停機期間遠比過去更長,嚴重衝擊能源供應,而氣候的間接影響則包括因暖化衝擊生態系統而構成的新挑戰。例如,暖化造成水母大量繁衍,堵塞核電廠進水口或冷卻系統......

2019年,氣候相關停機所造成的供電損失約佔核電總發電量的0.57%,大約14.7TWh。對比核電,氣候因素所致的太陽能發電量的損失則較小,每增加攝氏1度,發電量就會隨之降低0.45%。

艾哈邁德認為, 再生能源裝設速度快,容易導入新技術,淘換舊機組,再加上目前的材料科學致力於降低太陽能零件之於溫度的敏感性。這遠比運作年限少則30年,多則60年以上的核電廠更能因應不同的氣候條件。

AP_9711190331
Photo Credit : AP / 達志影像

艾哈邁德表示,自1980年代中期新建核電計畫達到高峰後,新計畫已漸漸減少。近年來,因中國大舉興建反應爐,反應爐併網的數量才略有回升。這也是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核電機組的年齡持續增加的原因,到2020年時全球機組的平均年齡為30.7歲。然而反應爐不論新、舊,都會因氣候事件的衝擊造成停機。因氣候因素完全停機的反應爐平均年齡為30.2歲,略低於全球核電機組的平均年齡。

他國經驗,引以為鑒

看到此處,可能有人認為,熱浪、乾旱、風暴、颶風/颱風、環境溫度上升所致的核電廠停機與台灣十分遙遠。然而,世界銀行所出版的《自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報告卻直指,台灣是個深受自然災害衝擊的「危邦 」。大約73.1%的人口一年會遭遇4次自然災害。台灣正面臨著颱風、高溫久旱、海平面上升等氣候威脅。

正因災害絕不會只發生在國外,艾哈邁德明確地提醒所有使用核電的國家不要心存僥倖。更不要認為,因為本國技術或體制設計與他國大相逕庭,所以他國的人禍永遠不會在這裡發生。當我們輕信這類敘事時,就無法從他人的災難記取教訓。

熱浪、乾旱、風暴、颶風/颱風、環境溫度上升所致的核電廠停機並不遠,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視而不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