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活動頻繁:美國防部長訪東南亞三國,尋求與越南強化安全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五角大廈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19日宣佈奧斯汀出訪東南亞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的行程時說,本次訪問將表明拜登政府對東南亞的重視,以及東盟(ASEAN)作為印太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自三月以來南海動作頻頻,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27日出訪東南亞,將造訪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28日起,奧斯汀拜訪越南2天,因為美越兩國均關注且擔憂中國在南海的活動,雙方預計將深化安全關係。
《美聯社》報導,奧斯汀與越南國防部長潘文江 (Phan Văn Giang)29日上午會面,期間正逢河內(Hanoi)因疫情正處於封鎖措施,而美國已捐贈越南50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奧斯汀將於30日出發前往菲律賓。
越南和菲律賓是南海領主爭端上與中國對峙最嚴重的兩個國家,北京忽略他們的抗議,並在南海多個島嶼持續進行機場與軍事建設。越南也多次指控中國阻撓他們在南部海岸進行天然氣探勘行動。
《路透社》報導,針對中國對南海的領土主張,越南已成為最直言不諱的反對者,越南也已收到來自美國的軍事裝備,包括海岸防衛巡邏艦。在與越南國防部長在河內正式會面之前,奧斯汀表示,美國不會要越南在國家間選邊站,「我們的核心目標之一,是確保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有自由和空間來規劃自己的未來。」
奧斯汀並沒有提及中國,不過,在美中兩個強權競爭的張力逐漸高漲之際,在亞洲隱然的共識是,中國正在促使各國在其與美國之間選擇立場。28日,美國海軍艦艇通過台灣海峽,即使是例行過境也經常惹怒北京。
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波林(Greg Poling)表示,「(越南)想確知美國將維持軍事參與,且將會繼續出現在南海。」不過,他指出,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之後,越南對美國還是存在疑慮。
另外,拜登(Joe Biden)政府仍認為,直到河內改善人權情況,雙方合作仍有限制。數十年來,越南經濟社會轉型,但越南共產黨仍緊緊掌控著媒體和異議者的空間。本月,拜登政府提名為下一任美國駐越南大使的馬克·納柏(Marc Knapper)表示,將持續促進軍事安全關係,不過只有河內在人權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他們才能充分發揮潛力。
《中央社》報導,越南國防部外交關係處主任武戰勝(Vu Chien Thang)中將28日指,越美雙方將討論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以及「強化海事法執行能力」的措施。
A searchable map of every featu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links to satellite imagery from our Island Tracker and filters to toggle by occupier and legal status—find it at AMTI: https://t.co/GZQOYttXo5 pic.twitter.com/3oqq4XSAEG
— AMTI (@AsiaMTI) July 28, 2021
美國尋求東南亞合作抗中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華盛頓希望透過與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合作,對中國政策採取更加統一的做法。對美國來說,改善與馬尼拉的關係將是其東南亞政策的關鍵。
五角大廈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19日宣佈奧斯汀出訪東南亞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的行程時說,本次訪問將表明拜登政府對東南亞的重視,以及東協(ASEAN)作為印太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行也將強調美國對東南亞的持久承諾,以及對維護該地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促進東盟中心地位的決心。
中國近年頻頻在東南亞展示其實力,其擴張性的海洋主張,引起鄰國擔憂。3月,中國船隻停泊在菲律賓聲稱其專屬經濟區的水域;5月,馬來西亞空軍出動戰機,以應對中共軍機闖入其領空;越南繼續在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權利問題上,與中國政府爭持不下。
《美聯社》報導,奧斯汀27日首站到訪新加坡,是拜登政府第一個訪問新加坡的閣員。在新加坡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的演說中,奧斯汀表示會致力於與中國建立建設性、穩定的關係,包括加強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危機溝通。不過,奧斯汀反覆提及中國在南海的行動「缺乏國際法的基礎」、「多次踐踏該區域各國家的主權」。
「很不幸地,北京不願意和平地並遵守法律解決爭議的情形,不是只發生在這個水域。」奧斯汀說,「我們也看到其對印度的侵略......對台灣人民的暗中軍事行動和其他形式的壓迫......以及對新疆的維吾爾穆斯林的種族滅絕(genocide)和罪行。」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回應奧斯汀,「美國忽視事實,蓄意抹黑中國,干涉中國內政,並且在區域各國之間謀求地緣政治利益時,挑起爭端。」他說,「我們警告美國不要動輒以中國挑事,多做對區域和平穩定有益的事。」
《Rappler》報導,美菲雙方的《軍隊互訪協定》(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 VFA)預計將成為奧斯汀來訪時討論重點,他也是拜登政府第一個訪問菲律賓的閣員。奧斯汀在新加坡演說中提及菲律賓是美國在亞洲最初的盟友,「我預計和國防部長進行討論(VFA),與持續協定的可能。」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在2020年2月提出廢除《軍隊互訪協定》,但已經三次暫停正式結束該協議的討論。最近一次是上個月,針對是否維持或終止為美軍駐紮該國提供法律框架的《軍隊互訪協定》,菲律賓政府再次避免作出最終決定。
拜登政府希望能說服馬尼拉保留該協議。觀察家指出,美國國務院在6月底批准與菲律賓的26億美元(約726億新台幣)的軍售交易,包括出售F-16戰鬥機,這是華府向杜特蒂政府展示友好姿態的舉措。
最新發展:
-
南海地區冒天線森林,智庫警告:爭議性水域恐成通訊及導航「死角」 1年前
-
為應對美英澳聯盟在南海爭端的影響力,中國尋求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1年前
-
美軍海狼級核動力潛艦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脈,艦長等三名高階幹部遭解職,中國關切情蒐意圖 1年前
-
「亞太再平衡」戰略將滿10年,延續川普「印太戰略」的拜登會如何重返亞洲? 1年前
-
繼賀錦麗東南亞行,中國外長王毅將訪問越南、柬埔寨、新加坡 1年前
-
賀錦麗訪越南批評中國「恃強凌弱」,國家主席阮春福重申「獨立自主」對外政策 1年前
-
澳洲報告: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未占主導地位,但部分國家對中國依賴程度更深 1年前
-
菲律賓與美國恢復軍隊互訪協定,但杜特蒂與北京交好路線不變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大馬政府撤緊急狀態|美防長訪菲杜特蒂|星批准私人醫療業者引進國藥疫苗 1年前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