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風險與機會】退休基金投資若忽略「綠化資本流」,恐怕掏空民眾的「養老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灣退撫基金所持有的國內10大個股中,台積電、台塑、台泥及南亞名列臺灣2018年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中,除了台積電在MSCI ESG評比獲得最高等級AAA,其他三者都只有得到BB或B級,並被列為中等風險,可能因為臨轉型風險,讓基金存在鉅額損失的隱憂。
文:趙家緯、周姵妤、吳玗恂
台灣中央銀行於6月17日理監事聯席會議中,將氣候遷引發天然災害與美中貿易爭端並列為經濟前景的國際不確定因素,而在國內不確定因素中,則是鑒於近期乾旱與熱浪引發用電飆升,將「氣候遷加劇恐影正常經濟活動」與疫情同列入國內主要不確定因素。顯見氣候變遷已不單只是環境議題,更影響台灣經濟活動。
正視經濟體的氣候風險
主流投資者已開始積極將氣候風險納入其投資組合決策,並通過以ESG為重點的投資將投資人注意力轉移至排碳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上。
例如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在《2021管理方法展望》中強調氣候風險即是投資風險,並將環境議題放在投資策略的第一線,也加入截至目前已有73家跨國資產管理公司,掌握近32兆美元的「零排放投資倡議」(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以敦促被投資的上市公司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2030年減碳50%的目標,顯示低碳轉型已成為國際金融重視的主軸。
而邁向低碳經濟轉型,意味著各個經濟部門和產業短期內須進行重大甚至是破壞性的變革,金融政策制定者因此需要提出應對氣候風險的策略並以同樣標準要求被投資之公司,以避免金融混亂和突發性的資產損失(TCFD, 2019)。投資者、股東和監管機構,無不致力於將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更好地整合到他們的投資決策中,並希望將資金投入與巴黎協定對齊(Paris-aligned)的投資組合,而隨著融資渠道的改善以及再生能源解決方案的成本持續下降,綠色金融商品的價值只會持續上升。
代表著幾百兆資產規模的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IGCC)旨在協助區域投資者了解氣候變遷對他們的投資組合帶來的風險與機會,AIGCC指出,機構投資人最關心企業是否有「碳管理」機制,包括企業的商業模式是否根據巴黎協定的目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董事會是否落實監督氣候風險治理以及是否根據TCFD充分揭露氣候風險帶來的財務影響(AIGCC, 2020)。企業因此需要確保其戰略計畫和治理結構與其國際上長期減碳目標保持一致,以獲得投資人的信任,避免遭到撤資。
以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問題整合到風險管理中的挪威主權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of Norway)為例,除通過撤資化石產業加速全球能源轉型以外,更將要求其投資對象必須就其經營策略是否依照巴黎協定的減碳路徑加以分析,以確保他們可邁向低碳經濟。
不只挪威,日本的退休金協會(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 GPIF)甚至向企業發出明確的訊息,表示沒有碳治理、未按照TCFD揭露氣候風險便不會獲得GPIF的投資,除了監測被投資公司的碳效率及碳足跡,GPIF還要求受委託經理人在建立投資組合時考慮ESG,並且對其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定期審查,確保他們將ESG整合到其投資中。

強化產業碳治理,鞏固台灣民眾的養老本
盤點挪威主權基金持有前25大台股中,包括台塑化、中鋼、台化、台積電、南亞、台泥等台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未來這些前述企業都將被挪威主權基金要求提出情境分析。若氣候績效不符合該基金的要求,將面臨撤資風險。且在國際ESG投資慎行下,挪威主權基金的撤資,將會有連鎖效應。
因此除了考量排碳量外,企業ESG表現也應作為配置投資組合的評量之一,而目前台灣退撫基金所持有的國內10大個股中,台積電、台塑、台泥及南亞名列台灣2018年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中,而除了台積電在MSCI ESG [1] 評比上獲得最高等級AAA,及在Sustainalytics ESG [2] 風險評估中被列為低風險外,其他三者都只有得到BB或B級,並被列為中等風險。
為避免未來退輔基金所投注之投資組合因面臨轉型風險而有鉅額損失,政府勢必需要檢視退休金的流向是否大舉投至高耗能資源以及高排碳的生產業別,亦或向挪威、日本做法看齊,撤資氣候績效表現不佳的企業,或要求被投資企業有一定的碳治理標準。

資料來源: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2021;MSCI, 2021;Sustainalytics, 2021
若無視投資背後更宏觀的環境因素,不但失去將年金作為「社會本」,引領台灣邁向綠色經濟的契機,更將陷入資源性通膨與環境限制下的低成長交互產生的惡性循環之中,掏空大眾的「養老本」。
綠色金融以外,更需推動綠化資本流
所謂的「綠化資本流」即是,從化石燃料投資中撤除高風險投資,降低資產的氣候風險,並藉由氣候風險揭露等一系列作為健全金融體系,更重要的是引導資金促進永續發展。
由於當前再生能源的相關投資,大多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長期而言也擁有很好的獲利機會,因此綠色產業、永續發展的投資項目早已形成重要的趨勢。但金融體系作為驅動產業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在轉型的過程中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重新檢視既有的投資與其資產所面對的氣候風險,撤除高風險的投資。這不單僅是公部門的責任,也同時需要私部門的呼應。

國際上針對氣候風險的揭露與評估方法論,目前主要是以G20旗下的FSB於《巴黎協定》後,所設立的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工作小組(以下簡稱TCFD)為最受矚目的趨勢。2017年TCFD發佈了《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明確的提供企業針對氣候變遷風險進行財務揭露與管理的方法(TCFD, 2017)。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