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十月終結戰》:這回可能不是你這輩子遇上的唯一一次傳染病大流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處理疫情不僅是科學問題。我們在科學上或許比《十月終結戰》中還成功許多,可是在現實政治上,齷齪骯髒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比驚悚小說還扯蛋的比比皆是。
文:Gene
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導致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病,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所引發的全球大流行疫情,已有近2億例確診個案,其中逾400萬人死亡。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流行病之一,病死率約為2.9%。
儘管各國用盡手段閉關鎖國或封城、大規模接種疫苗,這個病毒的突變速度不比其他RNA病毒更快,但是因為感染人數空前的多,複製和突變機會太多,仍有機會被天擇篩選出傳染力居高不下的變種,繼續肆虐人間,讓各國疲於奔命。
中國初期隱匿疫情,歐美各國也疏於防範,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是幾乎完全狀況外,拜現代交通便利所賜,全球現在可說已完全沒有任何未遭染指的淨土。很多朋友,包括我,都回想起一部簡直就是先知到不行的好電影,史蒂芬.索德柏超寫實的(Steven Soderbergh)的《全境擴散》(Contagion)。
看看《全境擴散》,再看看現在的疫情,簡直就是八七分像!無論是在社會、政治和科學對疫情的反應上!無獨有偶,在人傳人的冠狀病毒突變發生前沒多久,一部寫實的醫學驚悚小說也剛剛完稿,更在WHO宣布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後一個多月正式出版!小說中的構思已久的劇情,和現在的疫情也差不多有七八分像!也算是神級的先知吧!
這本驚悚小說《十月終結戰》(The End of October)的作者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ght)本是位調查記者,還是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得主。他也是暢銷作家、電影編劇、劇作家,於《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擔任撰稿人,同時在「WhoDo」藍調樂團擔任鍵盤手。著有多本非小說作品,其中《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獲得2006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2007年普立茲獎,據說是理解911恐怖攻擊必讀的經典。
《十月終結戰》開篇,是瑞士日內瓦國際公共衛生會議,發現印尼一個難民營出現47人死於急性出血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感染科副主任亨利.派特森(Henry Parsons)被派前往當地調查。他在印尼雅加達受到官僚的刁難,到了西爪哇的恐溝里(Kongoli),亨利發現營中有三名年輕的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已身亡,死者們全身因缺氧而皮膚發青、眼口鼻出血、肺溶成血沫。
在亨利因接觸病患而需要隔離之時,在印尼接待過亨利、一起接觸過疫區的計程車司機,卻狀況外地飛到沙烏地阿拉伯(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Saudi Arabia)的伊斯蘭聖城麥加(مكة,Mecca)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 حج,Hajj),那是每年全世界穆斯林(مسلم,Muslims)最大規模的聚會,也是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Islām)的五功(أركان الإسلام,Five Pillars of Islam)之一。依據朝覲規範,每一個身體健康經濟良好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必須朝覲一次。在伊斯蘭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到過麥加參加過朝覲,是提升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朝覲活動是沙烏地阿拉伯繼石油後最賺錢的事業。
朝覲那一週,男性朝聖者只需穿上戒衣 (إِحْرَام,ihram),一種由兩片無縫邊白布組成的服裝,上半身從上垂下包住身體,下半身由白色的腰帶綁住,再穿一雙涼鞋。女性僅須穿上一般的頭巾希賈布(حجاب,Hijab),露出手部及臉部。上百萬朝覲者同時在麥加聚集,並進行一系列的儀式:
每個人逆時針方向繞行卡巴天房(الكعبة,Kaaba)七次,這個立方形的建築也是世上所有穆斯林祈禱時的方向;在薩法和麥爾瓦(ٱلصَّفَا وَٱلْمَرْوَة,Safa and Marwa)兩個小丘間來回走動;飲用麥加禁寺(المسجد الحرام,Masjid al-Haram)滲滲泉(بِئْرُ زَمْزَمَ,Zamzam Well)的井水;去阿拉法特山(جَبَل عَرَفَات,Mount Arafat)守夜;在穆茲達理法(مُـزْدَلِـفَـة,Muzdalifah)過夜;在投石儀式(رمي الجمرات ,Stoning of the Devil)中向魔鬼擲石塊。然後朝覲者剃髮,進行動物獻祭的儀式,並慶祝全球性的宰牲節(عيد الأضحى,Eid al-Adha)。
這個朝覲的過程在《十月終結戰》有很詳細的描述。因為麥加聖城整個嚴禁異教徒進入,加上在朝覲期間也嚴禁攜帶手機、錄攝影機,因此對外人來說充滿神秘感。勞倫斯.萊特早年曾在埃及開羅的美國大學取得應用語言學碩士並且在那教英文,所以對伊斯蘭教有更深的認識。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1-08-02 日本「地域未來構想20」(上):投入4.5兆發展地方創生,預備與病毒共存的新日常
- 2021-08-01 本土新增12例、死亡2例,指揮中心:「邊境嚴守」會更顯重要、即將規劃集體安排接種者可「批次預約」
- 2021-08-01 【小說】《十月終結戰》:這回可能不是你這輩子遇上的唯一一次傳染病大流行
- 2021-08-01 【專訪】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將台灣原創IP推向世界
- 2021-07-31 立陶宛2萬劑AZ疫苗抵台:疫苗供貨仍吃緊,第5輪疫苗開不開放打高端?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