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都市傳說:「反性愛紙板床」真是為了讓選手「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抵達東京奧運選手村的奧運參賽者,發現他們的床鋪是以紙板製成時,選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組合床架的照片如野火般蔓延網路,「反性愛紙板床」的謠言立刻引發關注。
文:Yi-ching Kuai
2020東京奧委會誓言要在疫情期間辦一場「安全無虞」的奧運會,不過不包括安全性行為——國際奧委會禁止任何親密行為。根據最新的奧運會手冊中概述的公共衛生措施,運動員必須「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
因此,當抵達東京奧運選手村的奧運參賽者,發現他們的床鋪是以紙板製成時,選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組合床架的照片如野火般蔓延網路,「反性愛紙板床」的謠言立刻引發關注。
這些紙板床由日本公司Airweave製造,可回收利用。東京奧委會表示,這是奧運會的床舖首次幾乎完全由可再生材料製成。Airweav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紙板床其實比木床甚至鐵床都還更加堅固,且早在疫情爆發、社交距離制度實行以前,就已有製作這1萬8000張紙板床和床墊的計畫。
紙板床經得起考驗
組合紙板床設計適合所有體型的運動員,可以承受高達200公斤的重量,就算是最大塊頭的奧運選手也能睡得安心。不過,雖然愛爾蘭體操運動員萊斯・麥克萊納漢(Rhys McClenaghan),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段他在床上跳來跳去的影片,證明紙板床能夠承受劇烈活動,「反性愛」設計是假新聞,但奧運官方仍然希望運動員在東京能夠好好保持社交距離,不管是在床上還是在其他地方。
對於外界來說,東京奧運選手村裡的紙板床仍然是令人好奇的存在。以色列棒球運動員班・萬格(Ben Wanger)為了滿足廣大網友的好奇,決定和八位奧運選手在紙板床上跳躍,測試床的最大承重。他貼出一支影片,在開頭說:「收到了很多關於選手村床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要來看看一下,要多少以色列人才能弄壞一張紙板床。」
萬格和他的以色列隊友在影片中在床上跳躍,從最初一人跳躍逐步增加到八人站在床上一起跳,紙板床在九個人一起跳時終於出現部分塌陷。影片在TikTok上發布不到24小時,就有超過28萬次的觀看次數。
蓄意破壞公物惹非議
事實證明,這些日本製造的紙板床非常堅固,絕對不會讓那些妄圖在疫情期間,建立不適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的人,落得睡地板的下場(雖然奧委會仍不鼓勵這樣的行為)。
但富有實驗精神的以色列運動員,身為外賓和國家代表蓄意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是受到了多數留言譴責。
一則留言指出,有日本球迷在海外觀賽後會留下來整理體育場館,這些到日本作客的人卻破壞了設備,只因為「紙板床很有趣。」
「我雖然不是日本人,但我可以想像這些行為被視為白目和不尊重,」網名Johnny Dynamite的留言者說。另一則在臉書上獲得2700個按讚支持的留言指責:「一點都不懂得尊重。為什麼你會想要測試這種事情?你把床弄壞了。你只需要知道床能承受你的重量就好。這就是會什麼地球在緩慢死亡:愚蠢。」
影片爆紅的新聞甚至登上了JAPANTODAY、the japan times等日本國際媒體,原影片則已經被刪除。雖然人類永無止境的求知欲有時會勝過理智,但也有一些較不具破壞性的實驗影片。
美國橄欖球運動員伊洛娜・馬赫(Ilona Maher)就發布了一段影片,片中她和隊友表演心肺復甦術、瑜伽、心碎少女捶打床鋪、小孩撒嬌哭鬧、格鬥、討債毆打等,以創意的方式來展現床的堅固。
@ilonamaherTesting out the cardboard beds at the Olympic Village #beastbeautybrains #olympics #cardboardbeds #tokyoolympics #usarugby #japan #athletes #rugger
♬ original sound - Ilona Maher
保險套請帶回家當紀念品
為了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本屆奧運「反性愛」的傳聞無獨有偶。不過,奧委會希望選手能把奧運發放的保險套帶回家、不要在選手村使用的說法,就不是假新聞了。
自1988年首爾奧運以來,奧運主辦國每次幾乎都會發放了數十萬個免費保險套,鼓勵來自200多個國家/地區的運動員在近距離生活數週中,進行非官方奧運項目「滾床運動」時使用。但是,如果1萬5000名奧運和殘奧運動員在東京停留期間遵守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規則,那這些保險套就無用武之地了。
因此,在面對旁人問起本應在選手村發放的16萬個保險套該如何處置時,東京奧委會表示保險套不是要在選手村內用的,而是要給選手帶回家、提升大眾對於愛滋病毒的認識。
如果有人對這項決定大失所望,莫過於四家日本保險套製造商,因為他們都期待藉由奧運的場合推銷自家公司的專長——據說可提高安全性行為情趣的聚氨酯製超薄保險套。
據法新社報導,奧委會的要求意味著他們只能發放比較厚、乳膠製的保險套。一名業內消息人士告訴新法社:「得知這項要求時,我想,『天哪……真的嗎?』我們真的很期盼能夠提供超薄產品。」
雖然國際奧委會表示,到7月23日東京奧運會開幕時,多達80%的住在奧運選手村和殘奧選手村的人會接種疫苗,但運動員們還是會在選手村裡度過大部分時間,與民眾保持安全距離。
新聞來源
- Olympic Village's Cardboard Beds Break With 9 Athletes(9GAG)
- Tokyo Olympics athletes warned not to use 160,000 free condoms(The Guardian)
- 'Anti-Sex' Beds in the Olympic Village? A Social Media Theory Is Soon Debunked(The New York Times)
延伸閱讀
- 獎牌到手都要咬一口?東京奧會:這次的獎牌不能吃
- 東奧賽場上選手們的人生故事:九度參賽老將、12歲桌球小將、四個孫兒的外婆、同日摘金的兄妹檔
- 東京奧運內外兩個世界:日本緊急事態擬延長至8/31,納入大阪等4府縣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