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COVID-19致死率為何高於全球平均?接種疫苗,落實「同島一命」的精神

台灣COVID-19致死率為何高於全球平均?接種疫苗,落實「同島一命」的精神
Photo Credit: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透過分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數據,推論此波疫情中高致死率的原因可能並非只有年齡,慢性共病也占了相當大的因素。而近期台灣疫情趨緩,民眾防疫態度不該鬆懈,多鼓勵高齡長者以及慢性共病的高風險族群踴躍接受疫苗施打,即便接受施打本身有些風險,但更重要的是疫苗可以預防重症發生。應盡力提高疫苗覆蓋率,來增進群體免疫以減輕未來可能的疫情再起時帶來的醫療負荷。

文:陳易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灣疾病負擔中心研究助理)、劉柏辰(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台灣疾病負擔中心研究助理)、羅偉成(台北醫學大學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程助理教授)、林先和(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高於全球平均的COVID-19致死率:年齡、慢性共病、有「抽菸或喝酒」等生活習慣,皆是危險因子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後文簡稱指揮中心)公布資料,截至今(2021)年7月13日已有747例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死亡個案,致死率約為4.9%,高於全球平均致死率2.1%,引起各界關注。

指揮中心表示,造成高致死率的原因有各種解釋,可能來自於疫情感染者多為長者(60歲以上佔88.8%),或是死亡個案中有較高比例的慢性病患者(佔79.5%)。也有學者指出可能因為台灣是採取有症狀才篩檢的策略,因此目前的確診個案也許少了一部份無症狀與輕症感染者,若加上有症狀才檢驗,使得病人未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進而增加染疫後轉成重症的機會,最終導致致死率的上升。

進一步利用指揮中心公布之137筆(今年5月24號前具詳細慢性病史調查)死亡個案資訊,探討死亡個案中,罹患慢性病數量的分布,並將所有死亡個案分成「無」慢性病史或「單一」、「兩種」、「三種」以及「四種以上」之慢性病史類別,並檢視其分布情形。

結果顯示,在137例死亡案例中,60歲以上的有120例,當中有將近8成的案例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史,而有5成的案例有兩種以上的共病。而在60歲以下的17例死亡案例中,則是有6成的案例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史,說明高致死率的原因可能並非只有年齡,「慢性共病」也占了相當大的因素。

其中,美國疾病管制局更指出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肥胖等慢性疾病或有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的民眾,若感染COVID-19有較高風險發展成重症患者(ref.1)。

相較於疫苗副作用,感染COVID-19更可怕

依據指揮中心公布的資訊,這一波疫情的確診者年紀大於60歲以上者佔了超過三成,其中有35.8%的患者發展成重症。

為了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並降低死亡與重症的負擔,疫苗是協助我們抵抗病毒的關鍵手段。然而,台灣民眾近期卻因為擔心疫苗副作用跟各種未經查核的消息而對接種卻步。由衛福部疾管署統計的最新資料來看,截至今年7月30日止,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為73.1%,仍有進步空間。作為最需要藉由接種疫苗來降低重症及死亡的族群,提升老年族群疫苗施打覆蓋率確實有其必要性。

台灣開放公費疫苗施打之後,陸續出現許多接種不良反應的報導,根據國內疫苗不良反應事件通報統計,截至今年7月29日止,台灣共施打了7,826,972劑疫苗,其中因懷疑或無法排除是否與疫苗有關之任何不良反應事件數為4,036件。而接種後死亡事件數為535例(表示每十萬劑疫苗的施打約有7例死亡案件)。其中有367例為7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後死亡率約為0.036%,並未高於背景預期值,除了少數個案死因仍待釐清之外,其餘個案死因皆與疫苗接種無直接相關。而與此波疫情70歲以上感染COVID-19的致死率23.3%相比,卻有相當大的差距。

不論是接種哪一廠牌的疫苗(AZ或莫德納),不僅可以降低被感染的機會,對於預防重症或死亡都有接近百分之百的保護力,可以有效避免感染COVID-19而發展成重症的可能。然而,相對於接種疫苗所導致的副作用,感染COVID-19除了可能有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外,感染者中更有約16%的人需要住院治療(ref.2)。

根據指揮中心,台灣重症比率約為16.7%(統計至今年6月13日止),重症患者會有呼吸急促(每分鐘呼吸超過三十次)、無使用氧氣下的血氧濃度低於90%或需使用呼吸輔助器的情況。而事實上感染COVID-19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更長久且持續,根據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研究結果,約有10%的人在感染COVID-19數週後仍會發生各種症狀(包含發燒、咳嗽、呼吸急促),並持續對健康造成損害,更不用提其平均致死率遠遠高於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比率(ref.3)。

由此可知,相較於感染COVID-19後的症狀與死亡風險,儘管接種疫苗可能會有副作用,但利益與風險權衡下,接種疫苗仍是對終結疫情、保障個人與群體健康最有幫助的方式。此外,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應該接種疫苗,由於慢性病患者在沒有疫苗的保護下更容易因感染COVID-19而演變成重症、甚至死亡,因此接種疫苗的好處不僅可以協助降低染病的機率,即便染病,也幾乎不會演變成重症,大幅增加確診者的存活率,降低COVID-19的致死率。

COVID-19疫苗接種的目的與意義:預防重症與死亡

疫苗接種雖然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然而並不代表接種完兩週後便不會被感染。

據發表於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指出,完成兩劑AZ疫苗接種的受試者中,對於有症狀感染者的保護力約66.7%(ref.4),另一篇研究則顯示莫德納的保護力約94%(ref.5)。雖然後者的保護力較高,然而該保護力的效果僅針對有症狀的感染者,仍然無法確定接種疫苗的人可以避免感染的風險。

以英國為例,其施打第一、二劑疫苗的覆蓋率分別約為87.9%及68.3%,然而在禁令鬆綁與歐洲盃的大規模群聚下,近期的7日平均新增病例數來到44,761,但其七日平均死亡人數僅40例(至今年7月18日止),因此高疫苗覆蓋率顯著減輕重症及死亡的負擔,但也說明接種完疫苗並非豁免於COVID-19的威脅,僅依靠疫苗仍不足以完全阻斷傳播鏈,必須配合各樣防疫作為,才能有效終結疫情。

在疫苗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阻斷傳播鍊並非疫苗接種的最主要目的,預防重症與死亡才是。

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已有超過70%的人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相較於六月至七月初時已有進展,不過仍有進步空間。而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施打覆蓋率的策略,以及快速開放相對年輕與健康族群之疫苗注射,是否反而可能讓不擅於預約登記的老年與共病族群之施打覆蓋率增加速度不如理想?這是否符合當初疫苗施打優先順序政策之初衷?若疫苗優先施打在非高重症風險的族群,當未來再遇到下一波疫情的爆發,我們仍舊可能,再一次面臨到「高齡」且「本身有多種共病」的長者們感染後,演變成重症死亡的悲劇。

接種疫苗,能幫助台灣落實同島一命的精神

近期因疫苗副作用的渲染、以及過度放大的疫苗效益評比,許多民眾因此在疫情趨緩的情況下有了挑選疫苗廠牌的想法。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數據,截至7月29日,共977萬人完成意願登記,當中同時勾選AZ、莫德納兩種疫苗者占多數,有473萬人(占總登記人數的48.43%);其次是僅願接種莫德納的人有382萬(占總登記人數的39.13%)。而有意願施打國產高端疫苗的民眾,含單選、複選者合計達68.2萬人(約占總登記人數的6.98%)。考量到疫苗選擇有限,疫情仍可能隨時再度爆發,若想達到「同島一命,共同守護家園!」的目的,必須用最快的速度提升疫苗接種的覆蓋率。

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6月20日發表了近40萬劑次接種疫苗的研究報告(ref.6),將AZ疫苗與BNT疫苗進行了對比。在現實世界的施打成效中,證據表明了兩支疫苗的效果並無存在任何差異。換句話說,它們的保護力都是一樣的,都相當不錯,甚至對於變種病毒的流行仍具有相當高的保護力(此篇論文是分析Alpha變種大流行後英國的情況)。

COVID-19仍潛伏在我們周圍,新變異的Delta變種病毒使南韓提升至四級警戒、澳洲莫爾本亦第五度封城,在台灣的我們,不能因為國內看似趨緩的疫情而放鬆警惕。我們應該主動鼓勵家中的長輩(特別是帶有慢性疾病的人)不挑選疫苗廠牌,配合政府措施盡快接種疫苗,不僅能使個人的重症風險降至最低,更能藉此提高疫苗覆蓋率,來增進群體免疫以減輕醫療負荷,並且在各項防疫行為的持續下,迎來真正的解封。

參考文獻

  1. 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2. Stokes EK, Zambrano LD, Anderson KN, Marder EP, Raz KM, El Burai Felix S, Tie Y, Fullerton K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ase Surveillance - United States, January 22-May 30, 2020.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0 Jun 19;69(24):759-765. doi: 10.15585/mmwr.mm6924e2. PMID: 32555134; PMCID: PMC7302472.
  3. Greenhalgh, T., Knight, M., Buxton, M., & Husain, L. Management of post-acute covid-19 in primary care. BMJ 2020; 370 :m3026 doi:10.1136/bmj.m3026
  4. M Voysey et al. Single dos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ing of the booster dose on immunogenicity and efficacy of ChAdOx1 nCoV19 (AZD1222) vaccine: a pooled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21; 397:881.
  5. MG Thompson et al. Interim estimates of vaccine effectiveness of BNT162b2 and mRNA-1273 COVID-19 vaccines in preventing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first responders, and other essential and frontline workers – eight U.S. locations, December 2020-March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March 29 (epub).
  6. Pritchard, E., Matthews, P. C., Stoesser, N., Eyre, D. W., Gethings, O., Vihta, K. D., ... & Pouwels, K. B. (2021). Impact of vaccination on new SARS-CoV-2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Nature Medicine, 1-9.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