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與性》:承認最近看過A片的大學生,無論男女都更容易相信「強暴迷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目標而不是當成人,以「能夠贏得多少位『火辣』女人的芳心」來衡量男性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上述種種心態一直和看A片有關。
文:佩吉.奧倫斯坦(Peggy Orenstein)
因為沒有別的來源,所以我們清楚看到青少年轉向A片,至少尋求部分的性教育,即使他們宣稱自己對於性教育的實質內容,知道得跟職業摔跤一樣清楚。雖然影片中那些對待女性的方式,女生看了之後,會比男生加倍地覺得心慌意亂,但女生還是特別會造訪性露骨的媒體,以了解男性伴侶的期待標準。
一項針對青少年及家長的全美調查,發現青少年明顯比大人看更多A片,而且影片內容比大人看的更低級。超過百分之五十六的男生和百分之三十八的女生看過A片(因為調查對象包過十三、四歲的孩子,所以這個數字偏低),可是卻只有三分之一的父親,和五分之一不到的母親看過。看過顏射、陰道交與肛交同時進行、皮繩愉虐、強制性愛、多男對一女和強暴的影片的男孩,至少是父親的三倍;女兒與媽媽的差距就更大了。
訪談的時候,我從來不問男生有沒有看A片(跟訪談女生不一樣,我也不問男生有沒有自慰過。)這種問題問出口,我的可信度就蕩然無存了,因為他們當然全都看過,每一個都一樣。我不問他們看過沒有,而是問他們第一次看是什麼時候。
常見的答案是,第一次看A片都是自然而然的,例如:哥哥(或哥哥的朋友)轉動著智慧型手機螢幕,或者示意他們到電腦前面,要嘛進行一個雄赳赳的傳承儀式――略施小惠給小弟弟,要嘛就是想把小弟弟嚇跑。或者,可能是一個朋友發送了一個連結來,點開的影片是個裸女在自慰,或者是一段剪輯影片,片中的男人將巨大的陰莖塞到女生的喉嚨裡。小男生遇到這類的惡作劇,典型的反應是,沒錯,就是「爆笑」。
這類非自願看到A片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年紀更小的時候,例如九歲、十歲。而大部分會開始刻意搜尋A片的年紀,大約介於小六到國二這段時間――在男生開始自慰或能夠射精之前。一開始,他們會在谷歌搜尋器裡,打一些初級的字眼,例如「奶子」或「裸女」之類(雖然這類字眼的搜尋結果很難無害);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女性生殖器時,他們的心情是震驚多於悸動。
在舊金山讀高三的男生說:「六年級的時候,奶真的很酷。可是陰道我就搞不定了,看起來有點詭異,像外星人的嘴巴。」可是,最初看了心煩的東西,很快就變得很引人入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也是這一代獨特之處――大部分的男孩是完全和A片同步學自慰的,將A片納入自己的慾望、刺激和釋放的循環中。
洛杉磯一所大學的大二男生米契爾說:「我小六開始自慰,大約是第一次看A片一年之後。我想,至少在高一之前,我都是看著A片自慰的。A片很容易取得,我從來沒考慮不看。就連上『Pornhub』,你需要的類別通通都有,不管是要找正常版的,還是詭異版的,都一樣簡單、一樣瘋狂。」第一章提到的男生柯爾現在在上軍校,他回憶:「我有個朋友,是高中團隊的傳奇。他宣稱自己已經完全不看A片了。他說:『我只要閉上眼睛,用想像的就可以了。』我們的反應則是:『哇啊!他是怎麼辦到的啊?』」
A片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因此男孩也不會限制自己一次只看一、兩部影片,東岸某大學的大三男生說:「我的做法是,我有三、四個最愛的網站。一開始我看網站前幾頁的縮圖,找找有沒有好東西。然後我會點開第一個網站的影片標籤,再點第二個網站的,以此類推。然後我就來來回回地看,大概看一下,看到真正吸引我的才罷手。」看A片是這麼不費力,這麼彈性,以至於有時候他發現自己明明不打算看A片,卻還是被吸引住。
「我的手指會開始按,然後我會想:『等等,不對啊!我是要上CNN的!我可沒有要去Pornhub !』可是,不重要了。每次無聊、沮喪、壓力大――總之只要是需要找點事情做的時候,我就去逛A片網站。」
雖說我訪談過的男孩都看過A片――有一個把自己的上午場比喻成打噴嚏,雖然這兩件事情並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有一小群人經過實驗之後就完全謝絕了露骨的媒體。南加州某高中有個高四的學生對我說:「中學時代A片被認為很酷。男生都知道A片的明星。我之所以去看A片,幾乎是因為它就像未知的祕密――看A片的衝動,就像我去攀岩或進入森林一樣。可是,很快地,我就覺得『這真叫人不敢領教』,螢幕上的東西其實並不肉慾,無論對哪一方都沒有。而這兩人之間接觸的部分,往往只有雙方的生殖器。真的就只有雙方的生殖器。我會覺得『我看的是什麼啊?』這對我沒有意義,你怎麼能夠極度尊敬地望著一個女生,然後還去看A片呢?所以我就再也不看了。」
還有一群人則是認為看A片對自己沒有影響,這群人大多會宣稱「我能分清楚幻想和現實的差別」。會這樣說,代表這是一般人的本能反應,聽到有關媒體影響的建議時,都會這樣說。我們都不願意認定自己容易受影響,卻都很快地認為別人很容易受影響(我訪談過的男孩,有好幾位對於iPhone、電玩、社群媒體以及A片對於「下一代」的影響,都提出了很嚴峻的預言,他們所稱的「下一代」,其實是只比他們小一點的手足)。
可是,幾十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我們所接收的會成為我們心理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感受、思考、行為。當虛構的故事裡嵌入了錯誤的資訊,人們會轉而相信這個錯誤資訊(沒錯,讀者,您也會),而且那些錯誤的信念還會隨著時間日漸強化。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