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5年1月11日,西班牙著名新聞人Pedro J. Ramírez打著「還政於民,改變西班牙」的名堂,為自己創辦的新聞媒體El Espanol展開網上籌資......
文:郭史光慶
先說兩個故事,一個發生在美國,另一個在西班牙。
2013年4月30日,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在著名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網站Kickstarter上發起募款運動,以資助該電台記者完成一項報導項目—追蹤報導一件T恤從生產到運至美國售賣的過程。
NPR的籌資目標為5萬美元,但是在短短的14天內,獲得2萬159個人的支持,總額逾59萬美元,超出原定目標的10倍以上。每位資助者的回報,就只是一件限量版T恤。
2015年1月11日,西班牙著名新聞人Pedro J. Ramírez打著「還政於民,改變西班牙」的名堂,為自己創辦的新聞媒體El Espanol展開網上籌資。截至2月27日為止,已獲得3801個人的支持,籌獲逾233萬歐元,募資運動在28日結束。不同於NPR的是,每位資助者都將成為該機構的小股東。
新聞媒體財務民主化
「群募新聞」(crowdfunded journalism),就是依靠公開群眾募資運動來展開報導項目或成立新聞機構,是近幾年來冒起的新趨勢。
除了NPR,美國還有許多新聞計劃都是靠群募來資助,Kickstarter的網站就列出了成功籌資的新聞計劃。El Espanol在歐洲也非異數,其他成功眾籌的新聞計劃包括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以及德國的Krautreporter。亞洲也不乏群募新聞,台灣的WeReport是由一班媒體學者和新聞人成立,主要為調查式報導籌資;中國的《眾籌網》則是一個綜合群眾募資平台,群募新聞計劃只是其中一部分。

德國群募媒體Krautreporter
群募新聞最大的意義,在於新聞媒體無需依靠大財團、廣告商或一兩名投資者來生存,因此享有更大的編輯主權,不受背後金主的影響,在報導時也無需顧忌得罪廣告商。相反的,群募新聞若要繼續獲得支持與維持公信力,就必須向數千或數萬名出錢的公眾負責。換言之,這是新聞媒體在財務上的民主化。
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就在成功募資的1年後交出成績單,於去年9月公開他們如何運用所募得的170萬美元,以及他們的報導所產生的衝擊。此外,編輯們也交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犯下的錯誤,以及未來的改善方式。每個記者也錄了一段影片,解釋他們在第二年的報導計劃。
調查式報導的突圍機會?
對於許多小眾媒體,例如專門報導某個城市的飲食文化,或某種冷門運動的刊物來說,群募新聞大大降低了出版門檻。他們不再需要自掏腰包或爭取投資者,而可以運用各種群募平台,再通過社交媒體直接向潛在讀者募資。許多在Kickstarter或《眾籌網》上籌資的新聞媒體計劃,目標都只是數千元的小型項目。
除了新聞機構,新聞從業員個人,尤其是有意展開公共利益報導的自由工作者,也能透夠群募來資助報導計劃。陶氏奈特新聞學人(Tow-Knight fellow)Adrian Sanders就在2013年創辦了Beacon Reader,一個專門協助自由新聞從業員的眾籌平台。與Kickstarter不同的是,在Beacon Reader上募資的新聞從業員會長期撰寫多個報導,讀者可以選擇一次性的捐款或成為訂閱者,繳付月費給該新聞從業員,而Kickstarter的群募項目都是一次性的。
群募新聞在歐美的崛起,除了因為網上付費越來越普遍和方便,也是新聞業對傳統新聞機構的商業模式受到網際網路衝擊而面臨瓦解後,所衍生出來的求生之道。讀者上網獲取資訊導致報紙發行量下滑,轉戰網路卻面對網絡廣告價格遠遠不如平面廣告,而且還得面對網路巨人如Google和臉書的競爭,這些發展幾乎摧毀了傳統新聞機構的兩大收入支柱:訂閱費和廣告費。這些新聞機構紛紛削減開銷,同時改變編採方針,專攻製作成本低、嘩眾取寵的高點擊內容,以取得高瀏覽率來賣廣告。
結果首當其衝的就是海外特派員和調查式報導,儘管這些內容處理得當的話還是能吸引眼球,甚至贏得新聞獎項,擦亮機構品牌,但它們卻是最耗時耗力耗錢的新聞。運氣欠佳的話還會造成其他巨額開銷,例如戰地記者受傷或遭被綁架,以及揭弊引發的誹謗官司。群募平台讓這類新聞項目重生,儘管情況無法與昔日相比。
需發揮「說故事」能力
如果你只把群募平台當成是一個資金來源,就忽略了它的另一個功能,那就是協助新聞機構或從業員匯聚一班支持者。肯出錢支持的支持者,肯定是最熱情的粉絲,因此募資者可以設法將他們轉為宣傳大使,動員他們的社交力量推廣和宣傳有關新聞項目。一些創業培訓計劃甚至鼓勵創業者將本身的產品原型放上群募平台,不僅為了籌集創業資本,同時也能測試產品是否有市場需求。
當然,並非所有新聞項目都能達到負資目標。綜合一些募資者的經驗分享,首先必須鑒定市場需求是甚麼,就算是小眾市場也不是問題,然後就是在展開募資運動後,如何將訊息傳達給潛在讀者。
我在不久前與其他陶氏奈特新聞學人一起參觀Kickstarter在紐約市布魯克林的總部時,負責新聞項目推廣員Nicole He就強調,新聞項目一般上不比科技產品的募資項目來得受歡迎,因此募資的新聞從業員必須發揮「說故事」的職業能力,述說新聞項目背後的故事,牽動瀏覽者的情緒或共鳴。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