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肅還是「誤傷」?中國官媒稱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騰訊為首遊戲類股重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8月3日中國官媒直指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引發中國遊戲類股重挫,但受到廣泛討論後又隨即下架撤文。而近年來中國遊戲產業受到中國規範已久,且業者在海拓市場開拓有成,為國內帶來豐厚的稅收外,更是推動中國文化的一大利器,這次事件很可能是「誤傷」。
8月3日中國官媒,直指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挑動股市敏感神經,引發外界揣測將進一步監管遊戲業,導致以騰訊為首的遊戲類股重挫。不過,根據遊戲業人士分析,中國對於遊戲業的規範並不是新鮮事;且由於中國遊戲業近來發展蓬勃,業者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有成,早已是金雞產業,更是宣揚中國文化的利器,因此中國不太可能大動作整肅業者,而本次黨媒可能是「誤傷」後,才趕緊撤下文章。
中國官媒: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對年輕人造成危害
8月3日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公開批評網路遊戲對時下年輕人來說是「精神鴉片」,引起中國網路上廣泛討論。報導強調,網路遊戲對中國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帶來雙重負面影響,去(2020)年,中國超一半兒童青少年近視,因沈迷網絡遊戲而影響學業,且助長引發性格異化的現象。
文章中還進行比喻,這一新型毒品突飛猛進,已經發展壯大成一個巨大的產業。更直接點名騰訊旗下知名遊戲《王者榮耀》,最受中學生歡迎。
相關遊戲類股聞訊後,紛紛下跌重挫。其中騰訊控股下跌逾10%,網易下跌幅12.77%,心動公司下跌15.50%,創夢天地下跌17.58%,中手遊跌幅更超過20%。另外,中國A股市場中,三七互娛下跌6.22%,完美世界跌幅超過5%,世紀華通跌幅也逾4%。
騰訊旗下遊戲《王者榮耀》遭到點名後,隨即發布公告,將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逐步面向全線遊戲推出「雙減、雙打、三提倡」的新措施。
雙減為對未成年用戶在線時間限制,非節假日從1.5小時降低至1小時,節假日從3小時減到2小時;未滿12歲未成年人禁止在遊戲內消費。雙打則是打擊未成年人身分冒用和買賣成年人帳號。
騰訊也表示,將倡議全行業進一步強化遊戲防沉迷系統,控制未成年人遊戲總時長,以及倡議全行業討論全面禁止未滿12歲小學生進入遊戲的可行性。
不過,相關消息再被大量轉發討論後,《經濟參考報》卻將此文刪除,騰訊和其他網遊股價又反彈。
《關鍵評論網》採訪對遊戲業熟捻人士指出,中國對於遊戲業的監管聲明,已經不是新鮮事,在去年政府公布的產業報告書中,已經針對遊戲於少年的監管有了詳盡的指示。而這次官媒用詞嚴厲,使業者股價重挫,很有可能是「誤傷」,才趕緊下架撤文。
「遊戲產業」是中國金雞母,更是宣傳中國文化的力量
中國政府對遊戲業規範,行之有年。根據《2020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指出,遊戲業者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延續了國家主管部門近幾年的工作部署,依然是該行業貫徹落實的重點,也成為各遊戲企業必須踐行的首要責任。
對遊戲業熟捻人士表示,近年來中國遊戲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金雞產業」,中國當局不太可能大舉整頓遊戲產業的發展,尤其業者又對海外市場的開拓,有顯著成果的情況下。
2020年12月,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在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也指出,2020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人民幣2786億元,年成長20.71%;同時遊戲用戶數量也穩定增加,較上年增加478億元,上升20.7%。
其中,貢獻最大是中國自主研發遊戲,國內市場實際營銷收入達2401億元,比2019年增加506億元,同期成長26.7%,佔國內市場營銷總額八成以上。又以騰訊遊戲營業收入,最驚人達人民幣1561億元,占據此行業半壁江山。
當時張毅君強調,中國自主研發遊戲海外市場實際營業收入為154.5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38.55億美元,相較同期成長33.25%,保持了高速成長的態勢。
他還說,更令中國遊戲人振奮的是,有許多中國遊戲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下載榜或暢銷榜名列前茅,甚至獲得「全球最大移動應用平台年度遊戲」的榮譽。
從年會公布的報告中顯示,美、日以及韓仍是中國自主研發遊戲的主打市場,營收合計佔海外總收入的60.2%。
張毅君說明,中國遊戲在未來必須「走出去」,是龍頭遊戲業者的戰略,也是中小企業突破的重要手段;受到中國政策鼓勵,由各地主導的遊戲進程將提升,並從一線城市中發展產業聚落。
隨著各企業對海外市場的聚焦,中國遊戲產品在海外的影響力和市場報酬也將持續走強,是對中國產業莫大的幫助。
他強調,未來中國遊戲產業仍將不斷發展茁壯,且用心闡釋中國文化與精神,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一份積極力量。也代表在中國遊戲的業者,除了身負替國家納稅的重要義務外,也須承擔宣傳中國文化的使命,不能受到嚴重傷害。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