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共「第五統一自信」已然形成:台灣民主究竟是一項「資產」抑或「負債」?

中共「第五統一自信」已然形成:台灣民主究竟是一項「資產」抑或「負債」?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學界儘管認為美日試圖採取「拉台制中」干擾中國統一進程,且與民進黨當局進行戰略合謀,但成功機率正隨中國綜合國力增長而越來越小,也讓中共對國家完全統一的戰略自信增加。

7月29至30日,以「兩岸關係道路與選擇」為主題的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廣西南寧召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自七一百年黨慶重要講話結束後所召開規模最大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正當其時、意義頗為重大。

從與會中國學者論述觀點的歸納分析,顯示會議研討除了闡明現階段中國對台政策具有延續性、一致性,揭櫫「反獨促統」、「融合漸統」戰略定力外;也呈現出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中國當局展現出對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之願景追求,第五統一自信已然形成。

首先,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倚美謀獨」之推力與經濟融合之拉力較勁,拉長「融合漸統」過程及目標達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提出,兩岸關係正處在政治對抗加劇及經濟融合發展深化過程。從政治對抗來看,在中美戰略競爭的博弈下,民進黨當局加大採取「倚美謀獨」路線,採取諸多措施阻礙兩岸和平發展及和平統一的進程。從融合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正成為拉動兩岸經濟關係,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重要動力。

換言之,民進黨當局在主觀上既採取「抗中保台」、「聯美制中」之「反中路線」,此政治對抗措施激化兩岸敵意;然客觀上,又無法阻礙兩岸經貿融合,即使反中路線飆漲但兩岸經貿依存度日增,並沒有因為兩岸敵對而降低;市場機制力量是一種客觀規律,不依人為意志而轉移。這種「向心力」及「離心力」並存及相互拉扯,減緩兩岸「融合和統」速度。

其次,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與民進黨「倚美謀獨」戰略勾連,致台灣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馬前卒」及棋子角色,但此棋子可能被拋棄

例如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提出,自2016年民進黨主政後兩岸危機更趨複雜、嚴峻,公開否認「九二共識」及挑戰「一中原則」,藉由「聯美抗中」戰略勾連美國,「倚美謀獨」將兩岸關係推向「高風險、高危機」戰爭邊緣,導致中國軍機艦巡演常態化,規模、頻次前所未有,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甚至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兩岸關係危機主要源自美國介入台灣,兩岸敵意如螺旋般上升,因美國強打「台灣牌」實施「以台制華」戰略,這可能向台獨發出錯誤信號,誤以為美國支持台獨。美國遏制及圍堵中國戰略主要是印太戰略,其「以台制華」戰略與民進黨「聯美抗中」、「以美謀獨」戰略產生接軌合謀,因而使台灣權充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前沿、馬前卒。

從既有檢視美國曾有多次「棄台」經驗,台灣所扮演「棋子」角色,也常被美國出賣成為「棄子」角色。當中國具備無可抵擋的堅強綜合國力,台灣問題也將隨之而終結。直言之,中國學界雖認為美國「以台制華」戰略干擾兩岸統一進程,但解決台灣問題終究依靠中國國力壯大發展。

印尼與中國8日聯合海上軍演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再者,美日以民主價值同盟為由介入台灣問題,然台灣問題並非其核心國家利益問題,美日介入台海議題其力度難以無限上綱

謝郁教授則認為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成長與茁壯,導致美國的戰略競爭與戰略恐懼,從而加強對中國的戰略遏制與圍堵,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安全領域盟友及印太戰略的民主夥伴,對於美國圍堵中國政策亦是亦步亦趨地配合。

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王鍵進一步指出,拜登政府主政後,日本配合美國與其合力打「台灣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菅義偉內閣一些言行檢視,及《日本防衛白皮書》界定台灣問題為「重中之重」單獨設立章節等之動作,此足見日本在台海問題上已有「脫軌」跡象。而日本之所以肆無忌憚地介入兩岸事務,主因是美國壓力及國內政治需要。

自民黨政府意圖炒作台海局勢、渲染「中國威脅論」,以達到其修憲、擴軍,實現所謂「國家正常化」之政治目的。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王海良則認為,當前中華民族處於新的歷史方位,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是重大歷史任務與未來命題,台灣在思想上、意識型態及價值觀傾向西方,在文化上卻迷失自我致其發展空間越來越狹小。當前台灣在經濟和政治上已無抵抗中國發展的能力,且台灣問題也非中美博弈的唯一問題,台灣從來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的戰略利益和形象服務。

換言之,台灣在印太戰略中角色是充當遏制之馬前卒,並無高度自主性政治空間,不能因美國「挺台」而據此論斷美國支持台灣尋求「法理獨立」。

法國蘇爾庫夫巡防艦抵印度  將參加5國軍演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最後,隨中國綜合國力及經濟力上升,對國家統一的自信已然形成,美日干涉兩岸統一的意願與能力將呈下降趨勢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指出,直至2032年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將會出現重要分水嶺,在此重要轉折期涉及兩項政策之推動:

一、推動兩岸民主協商,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特別是「兩岸和平協議」達成共識。

二、形成「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從各自、單方面研究設計「兩制」台灣方案,逐步過渡到兩岸共同研究與設計「兩制」台灣方案。從2020年到2035年,中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隨著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各項綜合實力指標將全面超越台灣發展,解決「台灣問題」的現實條件更加充分。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日國際勢力干預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意願和能力都會下降。

中國正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國家統一框架,並對統一進程充滿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自信如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外,第五個自信為統一自信已然形成。中國必將會堅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與路徑解決台灣問題,兩岸最終統一的結果終究是無法改變及難以抗拒。

但誠如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王鍵所指出,美日無法接受中國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不願意看到世界上出現一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存在,故以所謂「價值觀同盟」相互捆綁,在意識形態設定中國為「假想敵」,從心理排斥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然隨中國國力之強大成長,美日最終將接受兩岸邁向統一趨勢與事實,統一是無法改變的大勢,中國具足夠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