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光萬人迷到PTSD,《火神的眼淚》張志遠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TSD是可以治療的,治療的方式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則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團
文:潘欣平醫師
今(2021)年網路討論度最高的台灣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你看過了嗎?劇中的角色張志遠出身於音樂世家,卻毅然決然成為消防員。原本陽光開朗的他,在經歷多次火場任務之後,衝擊與壓力逐漸累積,讓他得到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後⋯⋯。
等等,張志遠的結局,請大家自己去追劇,這裡就先不暴雷。但是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英文簡稱PTSD),我們很樂意讓大家摸清它的底細!
什麼是PTSD?志遠可能會有怎樣的困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遭遇(有時甚至只是目睹或聽聞)重大創傷事件,導致內心產生重大衝擊、情感與精神壓力超出自身負荷的範圍,就可能罹患PTSD。
像張志遠這樣,經常出入災害現場,往往必須面臨生離死別的消防隊員或救難人員,可以說是PTSD的高危險群。一旦罹患,他可能會發生以下的症狀:
- 反覆想起或夢到創傷事件,不斷的重複體驗痛苦,而且越想忘記,就越容易想起。
- 害怕想起創傷事件,因而逃避事件相關的人、事、物、地點等,不但影響日常生活,也讓精神受到更多壓力。
- 情緒起伏劇烈、或陷入自責、麻木、又或處在崩潰的邊緣,經常伴隨不良的反應與行為,例如:暴躁易怒、焦慮緊張、難過低潮、頭暈想吐、注意力無法集中、遠離人群、失眠,嚴重可能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怎樣會引發PTSD?
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事件成因、以及病況、症狀等,都會依據每個人的性格和成長經驗有所不同。例如,本身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的人,會更容易患上PTSD。因此PTSD的診斷,要仰賴完整的身心精神科評估過程。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一些較常引發PTSD的事件,像是:
- 戰爭
- 天災(颱風水災、土石流、地震、海嘯、龍捲風)
- 重大意外(建物或道路坍方、爆炸、大火、列車出軌、船難、墜機)
- 交通意外(車禍、山難、迷路)
- 暴力與虐待(包括家庭暴力、綁架、脅迫、恐怖攻擊、性侵害)
- 長期霸凌(校園、職場霸凌、婆媳問題、親情勒索)
- 家人、配偶、好友重病或驟逝
- 生產或手術(開刀、麻醉、難產、生產造成的疼痛)
親朋好友如何幫助PTSD患者?
如果親友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盡量多傾聽、少評論、設法了解對方的心情。就算無法同理對方的感受,也不要情緒激動、更不要出言嘲諷或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建議或陪同他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找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輔導相關資源,以及關懷團體的支持。
PTSD是可以治療的,治療的方式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而非藥物治療則包含個別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團體治療、家族治療等。專業人員會針對個案進行評估,然後再根據個案的狀況決定治療方式。
心理創傷發生後別逃避,唯有正視並處理好內心的傷口,才能從PTSD帶來的痛苦中解脫,變得更加堅強。
本文經健康010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