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收購旺宏6吋晶圓廠生產SiC功率元件,完成電動車布局關鍵拼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透過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擴大製造半導體的能力。旺宏董事長吳敏求對外表示,這段期間該6吋廠有許多買家,甚至想要用比現在更高的價格來買,但是他了解該6吋廠正是鴻海事業版圖裡面的重要位置,因此仍維持與鴻海的協議。
近來鴻海動作頻頻,自從組建MIH聯盟後,又與裕隆、國巨、三地以及中國信託等集團合作,企圖打造由設計、製造以及組裝的電動車產業鍊,在資金、數據以及被動元件都齊全後。鴻海再度進攻半導體成功,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未來將生產電動車中關鍵的SiC功率元件,為電動車產業完成關鍵的一塊拼圖。
鴻海再下一城,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
市場傳聞鴻海將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已久,終於在昨(5)日塵埃落定,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簽約記者會上表示:「取得晶圓6吋廠後,鴻海將用來開發與生產第三代半導體,特別是電動車使用的SiC功率元件」
SiC功率元件成為劉揚偉口中的關鍵材料,其實SiC就是碳化矽,這個材料能大幅提高充電效率,儼然成為電動車製造的明日之星。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表示,雖SiC功率元件相較於其他元件較貴,但整體裝置小,提升電動車與電網間效率更高,大幅縮短充電時間、延長續航力等優點,因此在車載充電器及快充設備領域具發展潛力。
鴻海表示,電動車使用的SiC功率元件,是集團布局電動車產業的重要拼圖。劉揚偉強調:「這將是我們在『3+3』策略中,整合電動車與半導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鴻海集團「3+3」策略:是指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等3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和未來通訊等3大核心技術。
劉揚偉強調,竹科身為全球半導體重鎮,也代表這個廠區也將成為半導體事業群的新竹總部,鴻海也將藉此與竹科廠商展開更為緊密的互動與合作。
他說,未來在2024年達到每月1.5萬片的產能,約當每年可供應36萬台車輛的相關晶片,與鴻海電動車戰略相輔相成。
而《經濟日報》報導,去(2020)年3月旺宏董事會就決議6吋晶圓廠淘汰停產。不過後因疫情,晶圓代工產能吃緊,旺宏將停產時程延至今(2021)年第二季,外界緊盯旺宏6吋晶圓廠處分進度。
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表示,他理解這座晶圓廠對於鴻海的重要性,因此就算有更高價者要買,也會信守對鴻海的承諾,完成協議。而未來旺宏將專注發展十二吋晶圓廠業務,產能擴充後更將著重3D NAND及先進NOR Flash之研發製造。
《經濟日報》報導,此次交易,旺宏將可認列處分資產利益25.05億元,以旺宏目前股本185.61億元計算,將貢獻每股獲利約1.35元,逼近上半年獲利九成。
本次雙方以25.2億元達成6吋晶圓廠廠房及設備交易案,以目前旺宏股本約185.6億元計算,《經濟日報》報導,6吋晶圓廠出售案將貢獻旺宏第3季每股盈餘約1元以上。
不過,今天旺宏在台股的表現差強人意,股價開高走低,早盤高點至48元,盤中翻黑,終場收在44元、下跌3.19%。
《關鍵評論網》訪談資深投資人黃柏堃指出,旺宏賣廠的傳聞已久,並不是什麼大新聞,反而應將焦點放在鴻海身上,鴻海為了布局電動車市場,動作不斷下一步才是全球市場關注之焦點。
打造電動車平台,資金、軟體以及元件到位後,鴻海的下一步?
7月23日鴻海股東會上,劉揚偉董事長闡述鴻海電動車發展策略時,不斷強調產業鏈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他說,MIH聯盟作為平台,已吸引了近1800家廠商加入。
團隊合作是過去一年來,鴻海不斷強調的概念。
自從結盟裕隆汽車,一起合作汽車自主研發平台後。7月6日盡一步攜手三地集團,與該集關其下的高雄客運、嘉義客運以及台東普悠馬客運,打造電動巴士,並由電巴營運路線,收集數據成為未來的研發電車系統的基礎。
7月8日,被動元件大廠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在記者會上高喊:「請大家拭目以待」,宣示與鴻海結盟。他說,鴻海積極發展車用業務的版圖,過程中會遇到零件過熱問題,與國巨合作能夠克服這個困難。
陳泰銘表示,目前鴻海自身已到手的國際電動車訂單,包含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Fisker、Stellantis、納智捷、拜騰(Byton)等,就國巨對高階車的布局,可以完全發揮綜效。
7月16日,鴻海宣布與中國信託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成立新能源車產業基金,募集規模目標為新台幣50至100億元。
未來新創公司或資通訊、傳統製造業者,若想進入新能源車的產業供應鏈,該基金將能提供豐沛的資源。劉揚偉當時表示,透過資金以及技術活水加快產業腳步,致力孵化半導體與資通訊之外的另一個護國產業。
黃柏堃強調,鴻海的動作快、狠、準,如今鴻海收購旺宏電子的6吋晶圓廠,又完成SiC功率元件的產製能力,未來鴻海在上游具有量產晶圓的能力,而在中、下游的布局日漸完善,而未來應該會專注於電池領域的布局。
他說,鴻海從宣布MIH聯盟開始,即馬不停蹄地擘劃電動車版圖,並且將集團中最擅長的協調合作能力發揮到極致。企圖打造完整產業鍊,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下游組裝的垂直產業鏈,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未來市場也在看鴻海的下一步,是否能開創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延伸閱讀:
- 鴻海攜手全球第四大車廠,合資成立Mobile Drive搶食電動車大餅
- 鴻海與Gogoro宣布結盟,在生產製造與品牌行銷分進合擊,搶食電動機車大餅
- 國巨併購奇力新擴大被動元件版圖,再攜手鴻海布局半導體,搶攻小IC市場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